“毒气战?”
刘勇强叹息一声,随着毒气运用于战场,他立刻就成了毒气战专家。
他当然不可能去打这种战争,而且第一时间站出来谴责,呼吁文明国家不要将科技用于杀戮。
科学技术是用于造福人类的,不该无差别的用作杀戮手段。
呼吁并非苍白无力,以大汉皇帝的身份说出这句话,造成的国际影响力是巨大的。
毒气战一出,全世界都恐慌了,那种无差别的,大范围的杀伤力,一片烟雾飘过去,无孔不入,所有人都死了。
在英法的宣传下,德国的国际形象立刻一落千丈,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开始将德国称作野蛮人。在美的德裔群体一度成了施暴对象,德裔出门甚至不敢讲德语。从这场战争开始,德裔开始快速融入英语社会。
毒气战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反应,就跟原子弹一样,但德国遭受这么大的抨击,还因为英美文化霸权的关系,同样是恶劣的使用无差别杀伤武器,造成的平民伤亡更大,美国用原子弹炸日本人受到的抨击就小得多。
毒气战让一个产品瞬间成为大宗产品——防毒面具,防毒面具是跟毒气战联系在一起的,但面具比毒气战要造很多,以前主要用于民用领域,比如某些化工工厂,瓦斯浓度很高的煤矿抢险。现在也被用作战争了。
英法联军在毒气战下,溃不成军,尤其是法军。经历两年消耗之后,法国已经到了枯竭的地步。
法国承担了绝大多数损失,因为英国糟糕的动员能力一直顶不上来。
毒气战爆发之际,正好是法国士兵们正在闹罢工的时候。军队罢工,那不是闹着玩的。虽然不至于离开战壕,但普通士兵们聚集起来向高级军官讨要说法,他们不是罢战,当德军冲上来的时候,依然可以回到自己的战壕,端起机枪。他们只是要求休假,要求制定合理的休假制度。
此时的后方,巴黎已经摆脱了战争的威胁,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战壕里的士兵永远想不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能够不用服兵役,那些人拿着海量的钞票,裹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巴黎夜夜笙歌,每天都有办不完的舞会。
美丽的巴黎——噢!
来自乡村的贫穷士兵们休假,并不是想拒绝战斗,只是在休假期间,他们才能感受到一种叫做‘人’的尊严。只有在巴黎的夜场中,才能感受到人类的文明。十公里之外的世界,那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战壕和禁区构成的世界,太让人绝望。
那些能够在军工企业上班,拿着数倍战壕士兵工资的工人,那些能够从国防部拿到军事订单,赚的盆满钵满的商人,他们一个劲的歌颂战争的伟大,廉价的为士兵的付出奉上赞美之词,却没人去考虑士兵怎么想。
毒气战此时爆发,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面积崩溃。
法军已经彻底顶不上去了,此时英国站了出来。一个叫做劳合乔治的家伙当上了陆军部长,之前他已经在临时成立的军需部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劳合乔治在英国工人中拥有崇高的威望,他出身工人阶层,总是想办法为工人争取利益,是工人的代表。战争之前,他作为议员提交了预算案,将海军军费和工人的福利费用绑定,在海军得到大量军费的同时,终于让工人得到了少量福利补贴。
可是战争一爆发,劳合乔治换了个人一样,以前他为之争取的休假制度,八小时工作制统统要为战争让路。因为他在工人中的威望,让他说服了工会加班加点,保证了英军的军火生产。现在他当上了陆军部长,因为英国那些政客需要他去干一件别的贵族都不敢干的事,动英国募兵制的蛋糕。
劳合乔治强硬的态度和热情的游说起了作用,英国及时通过义务兵役制法,所有年轻人现在都需要走上战场了。
大量英国新兵及时顶上,填满了战壕,才没让总崩溃出现。但接下来的战斗主力,从法军转向英军。
在法国还有第三股力量,200万日军,此时已经伤亡过半,但还能坚韧的守着战壕。某些地方,甚至充当了中坚力量。
除了200万军人外,日本为这场战争付出的要多的多,在法国多次请求下,日本又派出了100万劳工,进入法国的农场工作,替换出了100万法国农民参战。
毒气战在东线制造了更大的伤亡,因为相比英法军人,俄军士兵素质更低。各国统计的文盲率,日本只有2%,美英法三国统计是0,美国的数据不可能是真的,他每年上百万移民呢。但俄国人统计的60%文盲率绝对是真的,因为俄国的统计标准比谁都低,只要一个农民能念通一篇文章,不需要会写字就不是文盲,而其他国家通用标准都是读写能力,既要能读,还要会写才不算文盲。大汉的文盲率前几年一直超过10%,让刘勇强耿耿于怀,下了大力气才降到5%,很多原因是大量家庭不支持女孩读书。
如果按照通行标准,俄国人的文盲率很可能高达80%,这样的文化素质,让他们在面对毒气战的时候,更多是茫然。成片成片的俄国人在烟雾中死去,而英法已经快速普及了湿毛巾临时措施,士兵可以在毛巾上撒尿捂住口鼻躲避毒气。
无知者无畏,俄军的无畏精神甚至要高于德军,当一次德国人释放毒气后,冲入俄军固守的要塞,本以为不会遇到抵抗,就像之前无数次一样,可当他们冲入要塞后,看到了一百多个俄国士兵摇摇晃晃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口鼻留着鲜血,端起了刺刀……
毒气战并没有吓到敌人,只是把地狱带到了人间。
暂时只有德国人有能力进行大规模毒气战,因为他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化学工业,大量化学工业的尾气就是毒气源,德国人打毒气战,成本低廉。
毒气战让德国人再次得到军事优势,却再一次透支民族名誉,国家威望。谁会相信一个大面积放毒气的国家是文明国家?这是萨达姆干的事!
以这些为代价,德国取得了巨大的军事优势,在西线以140万人伤亡的代价换取了英法日联军200万人的伤亡,在东线以70万人交换了300万俄军。
暂时的技术优势,让德军再次发起对巴黎的冲击,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打响。法军已经打残,日军规模太小,只能防守,无力进攻,英军这次是主力。数百万英国新兵踏上法兰西的土地,兵强马壮的英军发动索姆河战役,用来抵消德军攻势,双方投入了百万大军沿着索姆河一线殊死搏杀。
巴黎陷入恐慌,在后方笙歌燕舞的巴黎时髦男女恐惧被毒气弹无声无息杀死的结局,大量朝南部沿海逃去。
俄国在东线策应,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三年战争让一批名将崭露头角,法国的贝当,俄国的布鲁西洛夫。布鲁西洛夫以集团军司令的身份,在总部根本不理解他要发动什么样攻势的情况下,集中了一百多万兵力,以乌云盖顶般的威势压向了德奥联军。全面进攻,加上精锐力量重点突破的战术,造成了德奥联军,主要是奥匈一侧的大崩溃,俄军以50万人的伤亡,消灭了110万奥匈军队加35万德军。
这大大提振了因毒气战而引起的英法俄阵营的恐慌和士气低迷,可惜俄军高层对布鲁西洛夫攻势的认识不足,没有给与布鲁西洛夫足够的支持,当弹药耗尽,只能被迫停下攻势,假如布鲁西洛夫手里有德国的资源和兵力,这一波他能直接平推维亚纳。
法军那边,花了一年时间,呼声最高的贝当接替了霞飞,然后安抚了士兵。他制定了休假制度,同时保证不发动损失巨大的攻势,让法军没有崩溃。
英军则先后动员300万兵力参战,跟德军你来我往一年,虽然伤亡巨大,但维持住了法国战场。此时英国内部也发生了分歧,以劳合乔治为首的一派坚定认为东线是决胜的战场,希望能从西线抽调100万兵力增强东线,联合俄国反推柏林;大多数人却认为应该防守西线,以免巴黎崩溃。
战至年底,双方已经精疲力尽。德军在各条战线依然占有战术优势,场面好看。在西线依然在法国境内作战,东线已经打进俄国境内,但俄国太大了,莫斯科太远了。高加索地区,德国帮助奥斯曼帝国牢牢守住高加索地区,将俄军彻底从高加索山脉以南驱逐,但俄军临走时,将数万支步枪遗留给库尔德人和亚美尼亚人,这些人在奥斯曼后方大闹天宫,之后奥斯曼军队进行残酷的镇压,再一次屠杀亚美尼亚人,屠杀规模超过百万。
德国人还挑动伊朗大量反对力量,迫使英国不得不在伊朗驻扎10个师的兵力,用来维护铁路和炼油基地的安全。德奥则多次攻进伊朗,战线推进到大不里士。
英军也有斩获,他攻进了巴士拉,切断德国跟波斯湾的联系,可战争时期,德国根本用不着波斯湾,铁路对德国更重要。来自东方的民用物资越来越重要,大量军民两用物品从铁路输送回德国,现在唯一限制德国获取来自大汉帝国物资的只有黄金。德国的黄金大量用来购买东方商品,让他的劳动力可以更多的进入军队以及军工生产。
可是打这种规模的战争,靠黄金储备已经打不起了,英格兰银行金库的黄金都已经全部送到美国,更何况德国呢。所以德国开始希望能在上海获得战争贷款,这是双方的第三条战线——金融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