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战场德国是完败的,有英国从中作梗,他不可能借到一毛钱的贷款。
唯一能得到的资金是那笔变卖菲律宾的10亿马克,那笔钱第一年就花光了。
德国开始动员德国商人,变卖在大汉的投资,各种工厂,商铺,甚至房产,只要能卖的尽量卖掉,筹集资金资助国家的战争。很多德国人很爱国,立刻卖自己的产业,换成含金量十足的汉两纸币,然后购买德国政府发行的马克债券,德国马克现在已经几乎没有黄金储备支撑,一旦战后贬值,就是废纸一张。
靠着德国商人几十年的投资,德国政府又筹集到10多亿马克的资金,从大汉市场上购买了海量的粮食、药品和橡胶这样的紧缺物资。
这笔钱第二年也花完了,到了第三年,已经卖无可卖,德国人又想到菲律宾。
德国在菲律宾投入巨资,有大量的资产,所以他打算再卖一次菲律宾。
第一次卖,卖的是主权,第二次卖,卖的是私人资产。
德国人私人在菲律宾修建的大量铁路,开发的大量矿山,甚至农场,在德国政府的号召下被摆上货架。英国从中阻挠,呼吁德国商人不要资助政府,否则最后只会血本无归。
德国人很团结,德国侨商响应政府的号召,最后菲律宾资产的百分之八十短时内贱卖,筹集到了20亿金马克的巨资。
接手这批巨额德国资产的,绝大多数都是华人资本。很多都是战争中发了大财的资本,他们甚至希望德国能继续打下去,比如粮商集团。
粮商这个行业,看似门槛不高,但外行也挣不到钱。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故事,看到向德国出口粮食的价格那么好后,一些富裕农民萌生的念头,砸锅卖铁收购了几百吨小麦,然后通过铁路发到黑海,结果破产了。因为根本卖不上价格,原来东北产的小麦根本不受欧洲消费者喜欢,东北小麦适合蒸馒头,可德国人不会,德国人吃的小麦和面粉大都是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因为这些小麦适合烤面包。
真正赚钱的,是那些将原本已经沦落到喂牲口的土豆卖给德国人的粮商,土豆才是德国底层人民的口粮。
粮食毕竟是粮食,最后也就挣个毛利。真正赚到暴利的,还是药品等救命的物资。云南白药和鸦片制品十分畅销,一火车一火车送往黑海,一年比往年十年销量都大,价格还翻了三四倍甚至十倍。
这些资本有的不希望战争结束这么早,有的不希望德国战败,于是支持德国,大量接手德国侨商抛售的资产。这些钱甚至都不会挪窝,不久又返回他们的账户。
普通资本家也就罢了,连在英法身上大发横财的军事工业,艾氏铁厂、大连兵工厂都加入这个行列,收购了大量菲律宾的矿山,铁矿最受欢迎,其次是铜矿。
德国得到了很多,但他还想要更多,甚至动起变卖其他殖民地的想法。试图游说大汉政府购买德属东非、西南非洲。这次大汉政府拒绝了,购买菲律宾是不想让日本夺取。非洲根本看不上眼。
但是德国政府得到大汉高层出的主意,非洲的资产汉人看不上,美洲的还是很香的。恰好德国在美洲有巨大的投资,德国在委内瑞拉投资超2亿马克,是委内瑞拉第二大投资国,在玻利维亚,德国开采了大量锡矿。在危地马拉,德国占据了50%的咖啡种植园。在海地,德国拥有80%的国际贸易份额,太子港的港口、公共设施和有轨电车,以及通往内陆山区的铁路都是德资经营。
而这些地区,恰好有大量华人,因为很多华人就在种植园打工,很多华人在港口经商。当地的华人人口,比德国人多得多。
除了阿根廷外,整个南美其他地区的资产,华人都可以接手。
这又是一笔超过20亿马克的巨款。
德国资产大规模向大汉转移的情况,让英法更加紧张,以为双方达成了什么秘密协议,再三征询,在保证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后才放心。此时根本不敢干涉,万一真有秘密协议,那无异于灭顶之灾。
法国甚至已经多次跟日本沟通,看能不能给日本人换一块殖民地,法属非洲殖民地日本随便挑。英国甚至都愿意拿出英属圭亚那这样的美洲殖民地跟法属圭亚那一起交给日本,用来交换湄公河殖民地。但日本人死活不同意,日本此时或许还有防止大汉参战,从而避免让大汉成为战胜国,在战后主导国际秩序的目的。
德国卖完了亚洲资产卖美洲,卖完美洲还想卖其他的,比如在俄国的大量投资,可惜大汉商人看不上,因为在当地没有经营,无法接手。倒是承接了大量德国人在南洋的投资,可惜不多。
靠着变卖海外资产,德国人至少还能撑两年。可到了第四年,俄国人有点撑不住了,布鲁西洛夫攻势之后,俄国的供给就开始跟不上。此时完全靠英法输血,法国的无偿援助,英国的战争贷款,一笔一笔打入俄国账上,都成了交给大汉的各种订单,做俄国生意,还是大汉最便利。
超过十亿英镑的物资,又为俄国续了一年命,熬过了战争的第四个年头。
大汉帝国境内,对欧洲战争的报道越来越少,除了商人群体,已经很少有人关注这场遥远的战争。
从第四年开始,双方就进入了相持阶段,又回归了机枪战壕铁丝网的老路,因为好使。疯狂了一年的毒气战渐渐起不到作用,因为各国基本都装备上了防毒面具,大汉成为这件防具的最大生产国,庞大的需求催生了一大批橡胶加工企业。
相持阶段不意味着不进攻,双方甚至很有默契的不敢停下,因为双方的士兵已经疲惫,很多战场的士兵出现了联谊现象,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军队可能脱离各自政府。所以经常性的炮战还在继续,但大规模的送死冲锋停止了。
伤亡大幅度下降,可物资消耗却不见少。
德军也涌现出一批名将,什么马肯森,什么鲁登道夫、兴登堡,不过施里芬死了,死于计划失败后的第二年,死前向德国提出了停战建议,他已经看不到获胜希望。
德国已经停不下来,双方都付出了超过百万的伤亡,没有一个巨大的,普法战争式的胜利,无法向国民交代。此时任何国家的政府敢在没有收获的停战条约上签字,都会被国民撕得粉碎。
巨大的沉没成本让双方都到了要么打死对方,要么被对方打死的困境,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域外势力不止一次想要调停,大汉提出过两次,美国提出过三次,都被双方委婉拒绝。此时第三方势力的调停,能让第三方得到巨大的荣誉,以及影响力。但这个第三方不能是欧洲以外的势力,大汉和美国都不能介入欧洲。而欧洲自己,有威望调停的国家都已经下场战斗了。
德军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开战之后活跃的飞艇,用在西线突破了要塞群,用在东线帮助炮群校准打爆了俄军,之后产量更大,开始飞跃英吉利海峡轰炸伦敦。
德国克虏伯还制造了巴黎大炮,210mm口径,但炮管特别长,36米,十层楼高,射程达到了130公里,可以发射到40公里高的同温层,从远方超视距轰击巴黎。
英法在武器装备的制造上,似乎没有德国人那么有想象力,只有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并在战场上引起了没见过世面的德国士兵的恐慌,瞬间突破了几年都没能突破的防线。可惜坦克数量太少,没能扩大战果,很快自己趴窝了。
每一项新技术的投入,都产生了一定效果,但都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最终迫使双方都回归机枪战壕铁丝网,不得不进行看不到希望的消耗战。
直到第五年,小毛奇被法金汉替换,战火再次变得激烈,残酷的凡尔登战役打响了。
这是一场要让法国把血流干的战役,是一次纯粹以杀人为目的的战役,但谁都不知道这个目的,因为法金汉不敢告诉指挥官们。指挥官们以占领阵地为目的拼命攻击,反倒让德国也把血流干了。
这场战役过后,法金汉被皇帝解职。兴登堡接替了他。此前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东线俄军身上刷足了战绩,让毫无进展的西线在东线面前显得黯然失色。又在俄军的布鲁西洛夫攻势面前稳住大局。
兴登堡上任之后,依靠崇高的威望,甚至架空了德皇。鲁登道夫作为他的喉舌,代表军队跟政府直接沟通,此时文官政府开始寻求和平。希望在没有附带条件或损失赔偿的情况下跟英法议和,被兴登堡以辞职相威胁,德皇支持兴登堡,甚至更换了首相。
此后兴登堡在法国重新建立防线,集中力量向东进攻。这次俄军大溃败,败的德军抓俘虏都抓不过来。倒不是俄军如此不堪,而是国内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