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此时帝国主义当真没时间干涉,大战刚刚结束,各国麻烦事一堆。
最大的麻烦,要重新召开和会。
英法赌对了,也赌错了。德国确实革命了,所以北京和约他们不打算遵守,因为都还没换约,算不上合法的条约。但他们没想到德国的革命声势这么大,几乎彻底打倒了封建君主体系。连南方的巴伐利亚王国王室都逃走了。
如果早知道德国乱象这么严重,就该拒绝结束战争,可当合约签订的消息上报,英法已经指挥不动自己的军队了。法军早就无法发动攻势,日军已经被打残,新登陆的汉军拒绝在停战之后攻击。英军独木难支,而且强行让英国小伙子们冲锋,恐怕会引发兵变。
于是英法集团也只能选择复员部分老弱残兵,先稳定国内秩序。
随着战争结束,没有受到战争冲击的英国恢复很快,不敢说马上就能过上维多利亚时代的好日子,但至少很快配给制就解除了,大量民用物资开始进入英国市场。当然,此时还得借债维持,借债规模比以前还大,战争中欠了美国30亿美元,战后一年激增到120亿美元,因为战时运输受限,现在可是敞开了运输。
法国要困难一些,复员的军人回到乡下农场,看到被日本劳工搞大肚子的老婆和女儿,社会矛盾很严重。而且法国是战区,北部平原广袤的土地上,无数的地雷还没清理,被毒气污染的土地无法耕种,经济极为疲软。
德奥也很困难,德国都革命了。幸好兴登堡的威望极高,掌控着军队,一点一点将部队后撤到兴登堡防线,让英法不敢继续开战。在东线依然占据着广大的地区,在乌克兰就有四十多万德军,控制了铁路线,矿山,还帮着地主返乡夺回土地,回报是得到大量粮食。
奥匈比德国更惨,战争打了两年多以后,奥匈就一直是崩溃状态。后期完全依靠德军帮助才能作战,军队指挥权已经彻底落入德国参谋部手中。总算撑过了大战,但匈牙利这个雷点终于炸了,也发生了革命。奥匈忙着镇压革命,哪有时间干涉。
所以干涉的主要帝国主义,竟然都是俄国分裂出去的国家,爱沙尼亚、芬兰……
英法帝国主义在稳定了国内形势后,立刻照会德奥,要求重新召开和会,这次又回到了历史轨道,定在巴黎召开。
德奥一开始拒绝出席,因为北京和会取得了对他们极为有利的条款,而这条款也在英法国内,尤其是法国引发了愤怒的民族情绪,此时法国人还能愤怒一把,实在是这份合约太苛刻了。
于是稳定之后,英法摆出不惜一战的态度,德奥立马就怂了。兴登堡现在要稳定局势,还要帮奥匈镇压革命,他需要时间。
德奥被迫参加和会,和会上,英法完全推翻了前面的条件。还帮助意大利出兵重新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失去德奥支援的保加利亚再次被打回原形,几年大战,这个500多万人口的国家已经耗尽了生命力。意大利自己夺取了特伦蒂诺,海军控制了达尔马提亚地区,战争中意大利海军一直很顶,战斗力不输法国海军,一直压着奥匈海军。现在意大利彻底控制了亚得里亚海。
意大利的行动,被德奥强烈抗议,嘴上宣称要继续开战,手上却没有行动。显然这是一次英法集团的试探,他们不敢亲自上场,因为担心真的引发大战,却让意大利在边缘地区动手,试探出了德奥现在的虚弱状态。
英法已经有能力一战,300多万汉军生力军已经登陆法国,一旦重新开战,是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们进攻的。
见意大利的试探,德奥没有做出反击,英法终于亲自下场,去冲击兴登堡防线他们暂时不敢,但在边缘地区抢夺战利品的胆子有,而且很大。英军熟门熟路,再次占领耶路撒冷。在伊朗的军队开始逼近德黑兰,这次德军做出了回应,因为他们还得继续保护中亚铁路。
英法算是试探出了德奥的底线,谈判桌上不断进行修正。法国那些殖民地已经不可能给德国了,英国也不打算让出伊朗的利益。他们甚至想要夺取德国殖民地,来挽回损失。南非英军北上,跟德国的东非陆军小规模交战,没想到德军在这里武装的土着军队很难缠,没占到什么便宜。
在英法的极力排挤下,大汉帝国艰难的挤进和会。虽然他不是参战国,可现在没有大汉帝国的同意,驻扎在法国的300万汉军就不可能战斗。他们虽然以巴西军队,以南洋自治领军队的名义,可中下层军官都是汉人。
大汉在和会上非常积极,提出了许多和平原则,比如‘不割地,不赔款’,‘平等互助’,建立一个平等互助的国际组织等内容。跟同样积极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互相呼应。
汉美两个制度截然不同,关系并不和睦的国家,此时竟然有近乎相同的世界观,让人很是诧异,都想建立一个国际联盟组织,以后用来处理国际事务。可在英法看来,这样的组织早就有了,欧洲大国多次进行的柏林会议,曾经的维也纳会议,都有这样的机制,根本不需要域外强国参与。在他们看来,这是美洲和亚洲两大强权,在试图挤进欧洲为中心的权力中枢。
帝国主义在巴黎的权力斗争,导师根本不在意,但高尔察克非常看重,他急于攻入莫斯科,然后让临时政府得到国际承认,好去巴黎抢一张位子,为俄国在战后争取一个有力的国际地位。
这让导师一度陷入了困境,幸好托洛茨基这个军事委员会的竹席够给力,坐着装甲列车到处扑火。导师一度要放弃彼得堡这个革命圣地,因为尤登尼奇返回爱沙尼亚无望后,这次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卷土重来已经几乎包围了彼得堡。
可惜尤登尼奇再次邀请芬兰参战的外交努力又失败了,这次芬兰已经不是曼纳海姆掌握权力,新的总理上任,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除了要求承认芬兰独立之外,还要求割让卡累利阿地峡,赔偿芬兰50亿马克,这种条件肯定会被拒绝。尤登尼奇只能孤军奋战,薄弱的兵力让他无法彻底包围圣彼得堡,托洛茨基乘坐者装甲列车从南方唯一的缺口驶入,换上战马鼓舞了前线士气,再次打退尤登尼奇。
此时南线也出现了一位英雄,他打退了邓尼金对察里津的攻势,后来这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斯大林格勒。
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之间,守住这里,让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无法汇合,只能各自为战。
此时无法打通外界通道的高尔察克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邓尼金却还气势如虹,向北已经打到了图拉。
这座军工之城此时成了新政权能否生存的关键,可图拉兵工厂的几万工人罢工了,因为缺乏食物。新政权打算用革命的名义镇压他们。同时派人去乡下征粮。
最危急的时候,周边农民赶来协助,他们自称‘志愿者’,并不是为了帮布什维克,只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当后方革命之后,沙皇退位,一片混乱,各地农民自发的起来分田分地,这一次彻底摧毁了维持了几百年的农奴制土地所有权。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有9150万俄亩(1俄亩等于16亩)私人土地,7300万俄亩以上属于贵族。沙皇的每一次改革,都不会触及贵族利益,结果导致矛盾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斯托雷平时期,不过是扶持了大量资本式地主,让百分之十的地主拥有了80%的土地,提高了生产率而已,没人在乎贫农需要什么。贫农耕种的土地,甚至比农奴制改革以前还少,土地还要贫瘠,因为沙皇的法律中,村社里超过农奴份地的部分可以被领主割走,领主们割走的都是最好的土地。
这时候革命爆发,早就积压了几十年的分田分地需求得到满足。其中只有少量村社是有组织的分地,在农民委员会或者孟什维克的组织下完成,大多数是看到别人分地后自发进行的分地活动。伟大导师返回俄国之前,全国已经有91%的农民完成了这一革命,全国陷入混乱。
这导致后来克伦斯基攻势根本无法发动,因为前线士兵得知后方分地,纷纷扔下枪回家分地去了,怕去的晚了,地主老爷家的好地都被别人分走了。
大量这样的士兵返乡,此时志愿来保卫图拉,因为白匪军不肯承认他们分地的合法性,是带着地主老爷打回来的。
此时俄国各界都没认识到分了土地的农民拥有的力量,此时如果有一位伟人站出来,宣布保护农民权益,他甚至能当沙皇。
可惜白匪军的观念是保护贵族、地主权益,布什维克是代表工人的。双方都不被分地后的农民喜欢,因为他们都是‘城里人’,不管谁掌权都要往乡下派粮,毕竟谁当皇帝都要人种地纳粮吗,所以此时的俄国农民跟满清入关初期的大明乡下地主态度是一样的:中立。
只是担心自家的土地被白匪军重新抢走,他们才自愿来帮助‘城里人’打退白匪军。头脑灵活的导师立刻看到了农民的力量,宣布承认分田的现实,立刻得到了拥护。打退邓尼金对图拉的攻势后,短时间内招募起了200多万农民,可时间不长就有170多万当了逃兵。
对逃兵的态度是大赦,于是又有几十万重返军队,因为大多数逃兵的目的是回家种地,播种季节到了。
俄国内战期间,巴黎和会终于达成协议。德奥丧失了北京和会上得到的一切,法国不割一寸殖民地,但所谓西失东补,没有列席会议的俄国被瓜分了。俄属波兰被德国吞并,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等波兰人聚居区则划归奥匈。
意大利得到了他已占领地区,竟然成了和会的最大赢家。
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叙利亚地区归英法共管,但在俄国方向得到了补偿,吞并了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外,还得到了北高加索一直到克里米亚的沿海土地。
日本在湄公河流域的争夺失败,得到了英法补偿,英法荷兰将圭亚那地区给了日本。
保加利亚失去了阿尔巴尼亚,但保住了滨海马其顿,希腊被牺牲了。希腊又得到了几乎所有跟英法一起攻占的奥斯曼帝国外围岛屿,这里大都住着希腊人,甚至奥斯曼半岛沿海也有大量希腊人居住。
经过调整的巴黎和会顺利闭幕,德奥不得不在合约上签字,因为大汉帝国和美国撒币,只要签字,马上就能得到紧急的救命贷款。
发了战争财的两国,竞相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