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
清晨。
赵英男打开门。
就见元帅府外,跪满了披麻戴孝的百姓,白蒙蒙一片挤满了街道。
赵英男微微皱眉,不悦道:“朕说了不许劳民伤财。”
“是谁让百姓来的?”
这句话,明显是问大内侍卫和驻守京城的官员的。
不等大内侍卫回答,一个官员跪着爬上前几步,大声回答:
“启禀陛下。”
“老百姓们听闻噩耗。”
“万分悲痛。”
“一传十,十传百,成千上万的百姓,自发前来为大元帅送行。”
“已经在这里跪了三天了。”
赵英男看了一眼这个说话的人,他是师爷的手下的一个文官。
也是师爷一手提拔起来的。
此时,他哭的双眼红肿,又穿着孝服,差点没认出来。
训斥道:“那你们又为何在这里?”
“不是让你们不要来打扰师爷吗?”
官员哀嚎:“陛下……”
“我们与元帅同朝为官,多得元帅照拂。”
“陛下让我们不打扰元帅,我等未敢入门,只在府外跪拜。”
“恳求陛下准许!”
其余官员齐声道:“恳求陛下准许,我等送元帅最后一程。”
几个百姓眼泪不止,壮着胆子上前,大呼:“陛下,我们都是自己来的。”
“求陛下,让我们送送大元帅吧。”
“求陛下,让我们送送大元帅吧……”
百姓们一边呼喊,一边磕头。
许多人把自己磕得头破血流。
小黑上前两步道:“相公,别管他们了。”
“师爷德高望重,这些人自发而来。”
“只要不影响秩序就行。”
“咱们走吧。”
“别耽误了时辰!”
“好。”赵英男道:“大牛,兄弟们,我们走!”
“送师爷还山。”
先知婆婆抱着师爷的灵位,在阿月小黑两人的搀扶下,走在前面。
赵英男和大牛,赵文赵武,铁锅,树根,猴子,瞎子八人,抬着棺椁在中间。
二狗子和麻子两人,举着一黄一白两杆招魂幡殿后。
一声哀伤的唢呐响起。
灵柩不快不慢的走着。
一把纸钱洒向空中,随着微风飘散。
百姓们再也忍不住,不知道谁率先哭出声来,一个传染一个。
顿时,哀恸声响成一片。
咚……
一声锣鼓响起。
人群如潮水,自动分开,退到街道两旁。
百姓和官员们,上到八十岁老太,下到三岁妇孺。
又跪又拜。
又哭又嚎。
大有肝肠寸断之状。
街道两旁,家家户户都挂着白绫。
市集商贩,撤下彩幡,换上素帛。
往日热闹的酒肆茶坊,皆挂着停业举哀的牌子。
还免费给百姓们提供香烛纸钱。
一个三岁小孩不明所以,望着这热闹非凡的场景,吸了吸鼻涕,不解的问:
“娘亲,为什么大家都在哭?”
“他们为什么那么伤心?”
他娘亲抹了一把眼泪,哀痛道:“大宝,因为今天是大元帅出殡的日子。”
“大元帅爱民如子!”
“若是没有他。”
“大家早就饿死了,大宝和娘也会饿死。”
大宝不知道什么是出殡,但知道饥饿的感觉,咬着手指大哭:
“娘,大宝不要挨饿。”
“大宝要吃馒头。”
“大宝以后也要做大元帅,让大家都有馒头吃。”
“呜呜呜……”
小孩稚嫩的志向,又淹没在成千上万的悲怆当中。
灵柩过处。
百姓们争着把纸钱撒向空中。
白色的纸钱漫天飞舞,如同飘飞的雪花。
一层接着一层,整座京城都裹上素白色。
赵英男苦笑,喃喃道:“老爷子,全城的百姓都来送你了。
“劳民伤财就劳民伤财吧。”
“谁叫你要对百姓这么好。”
灵柩好不容易出了城。
城外人更多。
黄鸿远身穿铠甲,铠甲外面又套着一身麻衣,屹立在军阵之前。
旁边是安鑫,惟晨等人。
见灵柩出城。
黄鸿远大喝一声:“三军将士听令!”
“跪!”
同样是身披麻衣的士兵们,齐刷刷跪倒。
黄鸿远大喊:“恭送大明一品大元帅!”
“大元帅,一路走好。”
六十万士兵,齐声高呼:“大元帅,一路走好”
“大元帅,一路走好!”
……
喊声伴随着哭腔,直上云霄。
士兵们哭的极为伤心,特别是那些跟着师爷南征北战的将士。
师爷爱兵如子。
让他们吃饱饭,带他们打胜仗。
如今国家初定,师爷都没来得及享福,就此仙逝。
将士们心中意难平,化作悲伤,哇哇的哭了起来。
士兵后面。
还有几十万闻讯而来的楚州百姓。
师爷带兵收复楚州,将百姓从贼兵手里救出来。
又主张颁布了各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师爷的名讳,早在百姓当中,传成了神话。
他们不能进城,不能靠近,只能远远的眺望。
见大元帅灵柩,顿时痛哭流涕。
百姓们自发将香火点燃,摆上凑来的祭品,遥遥祭拜。
先知婆婆脚步顿了顿。
流下一行动容的眼泪。
早就过了知天命之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看到这么多人,来给老头子送行。
先知婆婆又是悲伤,又有些感动。
“老头子,你若是在天有灵,也该欣慰了。”
“老百姓记着你的好呢。”
众人又是落泪。
小黑道:“婆婆,我们走吧。”
“嗯。”
灵柩往京城外的南平山上而去,这里地势高耸,可以遥望京城。
就让师爷在这里守着京城吧。
赵英男和大牛等人,亲自动手,给师爷修了一座朴素的石墓。
待到拿起墓碑,准备书写的时候,赵英男突然愣住。
大牛道:“英男哥,咋啦?”
赵英男惨然一笑,喃喃道:“说来惭愧。”
“和师爷相处那么久,竟然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只知道他姓汤。”
大牛挠挠头:“他也没说过啊。”
“也不知道他多大,家在哪里,就知道他很厉害。”
赵英男看向先知婆婆,后者同样无辜的摇了摇头:“老头子曾经说过。”
“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已。”
“叫什么不吃饭。”
“我竟也不知道,他真名是什么。”
大牛道:“啊……”
“连婆婆你都不知……”
“那这墓碑怎么写?”
人活着的时候,都不在乎名字。
死后还在乎么?
赵英男知道,师爷是个极度不在乎虚名的人。
化指为刀,在石碑上刻下几个大字:
大明
一品大元帅
汤师爷之墓
。
往后一段时间。
赵英男认真研读了师爷留下来的《治国表》。
里面列举了很多治国的方略。
怎么和百官相处。
如何制衡文官,武将,宦官,外戚……
如何对待百姓,如何防止贪污,如何制定政令……
字字珠玑。
如珍如宝。
饶是赵英男这个后世人,也觉得师爷说的非常透彻。
师爷没当过帝王,却能写出这等帝王术。
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
这本书更是融合了师爷一辈子的智慧,从土地,人口,财富,天灾,外患等各方面分析。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坚持不过三百年。
还提出了各种对策。
赵英男合上书本,淡淡一笑:“师爷,你的思想还是前卫啊。”
“这还是古代。”
“你就能想到共产社会了。”
“我就提了一嘴,人人有有饭吃,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房子住……”
“没想到,你还上心了。”
随手将《治国表》存入储物空间,赵英男拿起另外一封信。
一封川州赵布祝寄来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