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体恤黎民疾苦,爱民如子,实乃明君典范!”
郕国公梁士彦目光熠熠地看着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
眸中满是欣慰之色。
“相如,陛下之雄才大略如山岳大海,你就好好见识吧!”
韦孝宽拍拍梁士彦手臂,抚须笑言道。
其他人闻言,皆俱点头,认同郧国公的说法。
梁士彦恍然中带有一丝疑惑。
难怪大周这几年蒸蒸日上,完成统一大业,原来朝中大佬们如此信服陛下。
让他稍许疑惑的是。
陛下年纪轻轻,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要知道。
就算是太祖,高祖这等雄主,朝中官员也不是铁板一块。
“郧国公,您老就别诓郕国公了,尔等皆是国之柱梁,朕幼年登基,全仰仗诸位忠心辅佐了!”
宇文衍摆了摆手,真诚地说了一句。
他的话让在座的人很是受用。
心生“臣遇明主,感激涕零,不胜荣焉”之感。
“陛下,兵部一应事宜,臣已与郕国公交接完毕!”
“今年边塞特供的棉制品,以及您的赏赐的御酒等物品已于一个月前发出,当前应该陆续抵达各边境要塞了……”
王轨卸任兵部尚书,接替韦孝宽的中书令之职。
最后一次向小皇帝汇报兵部事宜。
宇文衍亲政后,格外重视戍边将士的生活所需。
除了基本的军需供应,每年都有数次赏赐送往边疆。
特别是御寒所用的棉制品,都是优先特供北方边境要塞。
梁士彦任职西北道总管时,便感受到了朝廷对边关将士的重视。
福利待遇直逼左右千牛卫,比起以前好了不是一星半点。
回京接任兵部尚书后,对小皇帝爱护将士之心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边疆多为荒芜苦寒之地,将士们背井离乡,戍守一方,是我大周万千子民的守护神,都是有功之士。”
“朕未能与之冲锋陷阵,但求军需充裕,军属安居乐业!”
“朝廷为其免除后顾之忧,方能一心戍边拒敌,保土安民……”
作为后世军人,宇文衍对于军伍有着别样的情愫。
也很清楚如何打造一支钢铁意志的军队。
“老臣替将士谢陛下体恤隆恩!”
梁士彦戎马一生,深知将士之苦,尤其是底层士卒,很多时候都是充当肉盾的命。
听闻小皇帝之言,不禁动容,起身拱手长躬。
“兵部无小事,交给您老,朕也放心!”
宇文衍笑着摆手,示意其无须多礼。
“承蒙陛下不弃,若是这身老骨头还有几分用处,纵然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梁士彦不是愚钝之人,当即向小皇帝表忠心。
宇文衍满意颔首,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
随后。
吏部尚书宇文贞汇报了今年官员考核情况。
刑部尚书宇文椿奏报全国刑案以及《大周律》的推行。
废除了大量酷刑,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周律》自颁布实施以来,深得民心。
不论是执法还是守法,官员和百姓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律可循。
冤假错案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的基本权益有了更大保障。
当然,任何律法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只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
这也是宇文衍对刑部和大理寺相关衙署提出的要求。
每年,都会组织官员对有争议的律条进行审查,提出改善意见。
由六部都堂和政事堂审议,通过后奏报皇帝复议,最终定审。
“陛下,关于水泥作坊选址,现已探查三十余处,年后便能开工建设。”
“另外,由工匠李春主持的造桥小组,已经成功在渭水、灞水之上搭建了两座石拱桥……”
短短几年内,宇文恺从一将作小吏爬升至工部尚书,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他心里很是清楚,天恩浩荡,都是陛下的赏识让其飞黄腾达。
礼部尚书宇文善看到自家三郎深得圣心,官居高位。
欣慰之余,对小皇帝也是充满了感激。
一门两位尚书同朝,作为非皇族宇文氏,何其荣焉!
“太好了,李春果真是个人才!”
作为历史上赵洲桥的设计建造者,关于其人并没有太多的文史记载。
或许他只是当时万千造桥工匠中的一员。
不过他主持修建的赵洲桥屹立千余年而不倒,从而使他名扬后世。
宇文衍也只是抱着试试的想法,让毕王宇文贤派人找寻看看。
不曾想,还真就找到了这个人。
“陛下,臣和安乐亲自去查验过那两座石桥,当真样式新颖,坚固美观!”
李春是毕王差人找回来的,如今有所成就,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他心中也是高兴。
“嗯,如此甚妙!”
“诸位爱卿,朕拟擢升李春为工部右侍郎,让其组建更多的造桥队伍,朕要天下的河流天堑变通途,造福万民……”
虽然这样的石拱桥跨径一般在四十米左右,但已经能满足大多数河流的建桥需要了。
而且,利用桥墩建造连拱石桥的话,跨径可以延伸更宽的距离。
“陛下圣明!”
众臣没人反对,全都拱手附和。
修路搭桥。
自古以来便是积德行善,造福于民的事情。
小皇帝此举利国利民,对于朝廷的声望也是百利无一害。
最关键的是,如今国库不差钱。
否则的话,户部尚书于翼早就出言劝谏了。
“陛下,李春任右侍郎,那何稠……”
宇文恺突然想到,工部右侍郎可是有人在职的。
“你任尚书后,左侍郎不是空缺了么,让他顶上就行了!”
对于复原失传琉璃瓦烧制技术的何稠,宇文衍也是高看一眼。
何况后来,他又烧制出了玻璃。
并且吸收了裴矩从波斯带回那几名工匠的丰富经验,研制出独具中原特色的琉璃烧制技术。
“臣替何稠谢陛下隆恩!”
宇文恺与何稠同为工部臣工,两人惺惺相惜,私交尚好。
小皇帝点头,另外冲泡了一杯新茶。
“江南乃鱼米之乡,朝廷制定出一个章程来,每年从南方采购一定量的粮食……”
随着几大粮仓的落成,小皇帝的国家粮食储备计划就可实施了。
这些粮仓,一是作为京畿道粮食储备所用。
当关中平原所产粮食不足所用时,可从东部的这些粮仓调运。
二是作为军粮储备。
一旦发生战争,随时有足够的粮草供应。
三是用作救灾粮所用。
若是民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
有足够的粮食保证百姓不饿肚子。
维持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