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问。”
在群臣沉默时,蒋德璟再次迈步出列。
“蒋爱卿有何疑问?”
“陛下,您说的第六点吏考法,全国所有的胥吏官员都要进行二次考试,此举会不会和科举产生冲突?”
朱由检沉吟道:“朕所言吏考法与科举无关联,科举制度是学子考取功名的途径,是为国家选才;
吏考法则是针对官职岗位进行二次考试,主要是看某一位官员是否能够胜任职务。
拿我朝地方县衙举例,按照等级县衙中由官,吏,役三大类组成,朝廷现在对地方最大的影响基本止步于知县,县丞,主簿等主要官员,像胥吏,差役,两个群体,朝廷往往极少干预;
但在日常公务处理中,和百姓接触最多的便是胥吏和差役,诸位爱卿,你们可知道在百姓眼中,胥吏和差役代表什么吗?
朕可以告诉你们,百姓眼中这两个群体就代表了朝廷!
在我朝的中等县衙中,胥吏群体和差役群体加起来人数一般在两三百人左右,这个群体在地方,从吏,户,礼,兵,邢,工六房全面包含了一县之地的政务,若是这些人能力尚可品行良好,当地百姓的日子会好过些,若是这两个群体能力差,心眼坏,借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欺压百姓,你我君臣在这朝堂上如何能看得见?
别给朕说什么百姓可持大诰来京告状的理由,大明朝承袭两百多年,来京告状的百姓案件拢共有几件?”
“陛下,若是从全国铺开吏考法,这个工作量太大了,单靠吏部根本无法完成。”蒋德璟听完皇帝的话后,忍不住出言解释。
“这个问题倒也简单,吏考法铺开后,每三年以各省承宣布政使司牵头组织,由省级提学官和巡按御史为主官,对治下的各县胥吏,差役进行岗位考试,考试通过者直接上报吏部进行备案,之后可由吏科,督察院,大理寺等衙门组成巡视组前往各省巡视抽查。”
“陛下,若是如此,我朝的里甲制度是否也需要变动?”
朱由检被蒋德璟这个一提醒,顿时想到一个问题。
大明朝从立国至今虽然依靠甲里制实现了对基层百姓的统治,但是承袭这么多年,甲里制完全成为基层富户地主垄断基层权力的方式。
“嗯,这样吧,吏考法在全国铺开后,设为两个等级,国家级吏考法由吏部牵头,主要对全国县州府省以上的衙门官吏进行考试审查;
另设省级吏考法,由朝廷各衙门组成巡视组到各省监督,各省布政司组织,提学官和巡查御史为主考,针对一省的胥吏和差役进行考试审查;
同时改革里甲制度,里长和甲首在地方百姓推举产生后,也需要通过省级吏考,同时把里甲制度在役十年,改为在役五年,每五年就需要重新推举,即便老甲里需要继续在役,也需再次参考。”
皇帝的话落下后,下面的众臣纷纷小声议论起来。
特别是内阁的四个老臣,由于涉及内政,黄立极和李国普拉着袁可立,孙承宗细细的商讨皇帝改制的可行性。
足足一刻钟的时间过去,众臣的议论声缓缓安静下来。
李国普出列开口道:“陛下,内阁对此无异议,朝廷对地方加强管控是好事,但此举定会触及全国地方的豪强士绅的利益,臣请陛下再次扩充军队数量,以备不时之需。”
“李爱卿,朕以为没有扩军的必要,京中大军除第一,第二军团外,其余各部以参将为主,化整为零散入全国,按照各部战力来说,足够应对可能存在的民间变乱,更何况在京中还有宗室护国军的五万人作为预备队,江南地区有振武军周遇吉部的三万人坐镇,西南军镇则有马祥麟新练的七万新军;
外加派驻各省的二线守兵和兵备衙门募集的民兵,警察部队,有如此多的力量护卫国体,朕以为足够了!”
朱由检缓缓说着,在场的众臣听得一阵心慌。
历朝历代都出现过皇帝牵头从国家层面进行改革,但像当今圣上这般,拉起数支庞大的军事组织散入全国进行改革的,还是第一人!
“陛下,如此改革会不会有些过激了?军队化整为零散入民间,若是地方豪强不满朝廷政策,难免会引发流血冲突事件。”
右副都御史魏大中出列回话,他听完皇帝的话后,顿感心惊肉跳。
“陛下,臣也觉得如此改革有些过于激进,军队乃国家暴力手段,若是在民间出现过激行为,难免激起众怒,此则极易引发民变。”
顾大章也出列劝谏。
“袁阁老,孙阁老,您二位乃国之柱石,在此关键之时为何不劝劝陛下?”站在四位阁臣后面的杨涟忍不住小声出言。
袁可立和孙承宗二人闻言后,对视一眼,满是苦笑。
不是他俩不劝谏,而是皇帝早就提前和他俩通过气了。
朱由检听着几人的劝谏,转身抓起天子剑缓缓抽出。
随后一甩手,凌空抛出,天子剑在空中旋转几圈后稳稳的刺在地面上。
剑身颤动着,发出嗡嗡之音。
“诸位爱卿,大明承袭国祚至今两百六十二年,细数历朝国祚至此,已是王朝末期,几乎没有哪朝能摆脱三百年国祚的定律,朕想问问你们,是忍受改革带来的阵痛从上至下进行剔骨剐肉的痛苦,还是坐等大明朝覆灭,让我汉家江山沦陷至异族之手?
诸位都是熟读史书之人,宋史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就要承受亡国灭族的危机,蒙元得国后,视我汉人百姓如猪狗牛羊般随意践踏打杀,此种骇人听闻之事难道还要再华夏之地上再次重复吗?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改革是要用铁和血告诉天下人,欲使国强,必有戟伤,欲震国威,必有剑鸣!”
朱由检话音落下后,整个乾清宫陷入落针可闻的寂静之中。
所有人都被皇帝的话给震住了。
大明朝发现至今,也出现过皇帝为主导的改革,例如孝宗朱佑樘 “弘治中兴” 改革,神宗朱翊钧时期张居正改革。
都是由皇帝为主导进行的从上至下的革新,但是这些都是以稳定国体,改革吏治或局部制度的革新,本质上对国家的影响不大。
“诸位同僚!国朝至今已到了深渊边缘,陛下既然下定决心要改革,我等身为人臣,理当要支持,老夫代表内阁全力支持陛下革新国朝!”
沉默许久的朝堂,最终是袁可立迈步出现在百官前面,高声呼喊着。
“没错!我等辅臣既然面对此等乱世,当助陛下成就强国大愿,否则岂不是虚耗一生,荒度官位?”
孙承宗也迈步高呼着,下方的群臣看看二人,在看看皇帝。
“臣等遵吾皇令,愿为吾皇赴汤蹈火。”
朱由检看向跪下行礼的群臣,看向袁可立孙承宗的目光带着喜色。
心中忍不住道,还好自己提前给他俩开过小会。
在君臣三人的商议中,自己唱红脸,两位阁臣唱白脸,现在看来,效果极好!
其实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
自己虽为皇帝,但是也需要朝堂大臣的支持,毕竟国家大事的执行都需要这些人去完成。
而且在这个时代,朝堂上的这些官员,就是官僚地主的代表群体。
自己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名义上是为重振国家,但实际上是动的以官僚士绅为代表的大地主集团的利益。
若是不搞定朝堂上这些人,不管不顾的强行推广,到最后要么闹成万历朝时那种君臣离心的状态,要么便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阳奉阴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