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为什么滥发盐钞最后会变成这样?”这种经济问题,许多百姓都不太明白,有人在确定周围人也都不明白之后,立刻在“历代”之中发出了这个问题。
确实有人给出了回答。
[某朝-甲地-某某某:其实盐钞嘛,就是个凭证,简单来说就是用一张盐钞可以领到多少盐,这个理解吧?]
[甲朝-丙地-丙:这个我们都懂,就是生意凭据]
[甲朝-某地-某某:然后,一个地方的产盐量是有上限的,不可能想要多少盐就能有多少盐,懂?]
[丙朝-某地-丙某:懂懂懂]
[乙朝-乙地-某某某:那好,我们先假定,一张盐钞可以领到十斤盐,然后这个地方最多能够产出二百斤盐。这样一来,这个地方的盐量也就能够匹配到二十张盐钞。于是,盐商花钱买下相应的盐钞,领到相应的盐,然后去贩卖,这是正常状态。]
[丙朝-某地-某:但是,朝廷想要赚钱,于是发行了更多的盐钞,比如,发行了四十张盐钞。但问题来了,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生产出来超过二十张盐钞的盐量,这样一来,盐钞就和盐脱离了——这个时候,盐商还是需要购买盐钞,盐钞的价格不变,他们要买的盐钞数量却增加了。]
[甲朝-丙地-乙某:而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虽然盐商花费了更多的钱去购买盐钞,可他们能够拿到的盐还是原本那么多,他们的成本顿时迅速升高——这个时候,他们想要不血本无归,就必须要提升盐价……]
[某朝-甲地-甲某:可问题在于,即便提升了盐价,也还是会有很多盐商根本无法收回成本,因为盐的价格提高之后,百姓们就会少买,所以他们卖不出去盐,最终,他们就完蛋了。而百姓们,他们也只能面对不断升高的盐价……嗯。]
[某朝-某地-乙某:顺带一提,当时蔡京其实还是不是就把前面发行的盐钞作废,要求盐商必须购买新的盐钞……以及,即便有了盐钞,在拿盐的时候,盐商还是要额外交一笔钱才行。]
[丙朝-乙地-乙某:而且还有盐户的事情——盐户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逃走,反正总而言之生产的盐户越来越少,盐也就变少,然后盐的价格就会更高……]
[……]
看到这一段内容的北宋百姓们,俱都陷入了沉默。
他们还能说什么?他们又能做什么?
当朝廷真的这么做的时候,当朝廷真的要推行这些政令的时候,当朝廷真的只想要钱其他一切都不在乎的时候——他们能做什么?
他们不可能不吃盐的,不吃盐,那是会死人的!
但是,如果盐价真的走到那个地步,那他们也是不可能买得起的——势必要减少吃盐的量。
至于说造反,起义,那当然也确实是一条路,甚至,那可能是最有效的一条路——当大量的百姓真的选择起义,当起义的规模确实够大,那朝廷可能出于恐惧、出于“知道了不能这么做,不然就会被打,就会产生更大的损失”的情况,放弃这样的政令。
或者,至少,把政令稍微改一改,不敢太过随意。
虽然起义可能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但如果真的能够有这样规模的起义,那确实还是能够对朝廷起到一定效果的。
可问题就在于,起义这种手段,虽然非常有效,但也基本上是人们最后才会选择的那一条路。
——这还是在已经看了这么多个起义故事,对起义不再那么陌生,也不再那么恐惧,对朝廷和皇帝也不再那么畏惧敬畏的情况下。
放在之前,那说不得有多少人,最后直接死掉,或者找个别富商、大族、官员复仇,也不一定敢于去参与起义。
现在,敢于起义,敢于想一想如何起义,并且还在不断设想“如果起义了,到底该怎么做,吸取怎样的教训……”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但不到最后一刻,不到真的能够下定决心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愿意走上这一条路。
所以,在不发动起义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对抗官府的这些畜生不如的行径呢?
商人们同样倍感无望。
本来,前边有个市易法,就已经让他们觉得前途无光,无比黑暗,简直是要活不下去的节奏了;结果,现在,竟然又来了盐业专卖和茶叶专卖?!
还是那句话,大宋天下,大量的百姓是没有自己的土地的。
这些百姓,或者去当了佃户,或者,就是去做了商人——鉴于官府不如其他朝代那样抑制商业,从商也是一条不算差的路,至少还是很有一些富裕的希望的。
所以,从商之人,并不少,不过大部分人也都是些小商人,做一些小买卖而已。
这些小商人,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最差。
此外,即便是中型乃至大商人,他们也经不起朝廷这么一轮又一轮的薅啊!
茶叶,盐业,这两部分不知道涉及了多少商人!即便是不做这些买卖的商人,他们也会受到茶叶盐业的买卖情况的影响——大家互相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朝廷这么做,那是真的要出乱子的!
难道满朝的人,还有皇帝,都只在乎这眼前的一时之利,而不考虑长远了吗?他们这些商人都不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