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事实上,方腊起义之所以爆发,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其中包含长期催化,以及最后一根稻草。】
【长期催化,是指北宋一直以来的赋税制度。】
【简单来说,北宋的赋税包括了田赋、身丁钱、徭役、杂税以及商业税。前面三个,都可以归类到农业税中。】
【田赋,北宋继承了唐朝的两税法,但不是按户口财产来征收,而是按照拥有土地来征收,同时税率和唐朝有所不同:以中等土地为例,北方大致能收获一石,所以要交一斗,也就是十分之一;江南地区产量较高,所以要交三斗。】
【更多的不说,但总之大体这样。】
【而身丁钱,其实就是人头税,男子二十岁为丁,六十岁为老。凡是二十岁至六十岁的男丁,就要交钱或交绢,与两税同时交纳。】
【不过,这种身丁钱并没有什么定数,往往是不同地方自己决定缴纳多少——比如,福州收取的夏税和身丁钱相比,身丁钱是夏税的三倍以上。同时,到底交粮交钱还是其他,也随地方自定。】
【但总体而言,所有的地方都具有一个特点:身丁钱非常非常重。】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南宋,宋和金战火纷飞的时候,临近前线的地方也不忘继续收取身丁钱;有些地方朝廷下令免除身丁钱,但实际上还是照收不误——比如广南地区,因为田税不够,所以全靠身丁钱来填补财政缺口,为此,甚至十二三岁的少年人就被算作“丁”来缴税。】
“这种重税……”不少人都有些惊讶。
朝廷收税很正常,朝廷想要收更多的税,也很正常,反正朝廷就是这样的不是吗。
但,北宋朝廷所收的赋税,也确确实实让人有些惊讶,特别是北宋之前的人们。
“怎么就要交十分之一了?”之前朝代的百姓们都觉得不能理解,即便不是什么特别低的赋税,比如三十税一那种,也应该是十五税一之类的吧?怎么就,直接变成了十税一?!
而且,这还是北方地区,按照北方地区中等田地大致上能够收获一石粮食的情况下计算得来的税率。
可北宋,对北方地区和江南地区收取的赋税也是不一样的!
理论上,江南地区一亩中等田地所能收获的粮食数量确实是要比北方地区多一点——但是,能够多到是北方地区的三倍吗?!
北方地区,一亩中等田地收获一石,江南地区的一亩中等田地就能够收获三石?
差距有这么大吗?有吗?
——许多百姓都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一直以来就生活在一个地方;就算不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地域,基本上少有人从北跑到南,或者从南跑到北的。
所以,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和北方地区能够相差如此之大吗?
不过,大部分人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否定。
“就看北宋朝廷这爱财如命,心里眼里只想要钱,除了钱其他什么都不要的做派,他们怎么可能会给江南地区的百姓什么便宜占?”有人非常肯定道。
而虽然他的话全都是推论,却获得了周围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是的,北宋朝廷就是这么个形象;而他们绝不可能给江南地区的百姓什么便宜占——如果江南地区一亩中等田地真的能够收获三石的话,那官府可能就会要求他们缴纳一石半的税。
毕竟,人家北方地区的人,能够靠剩下的九斗活命,江南地区的百姓怎么就不能靠九斗活命了?
所以,如果江南地区一亩中等田地要缴纳三斗的税,那他们的产量也绝对比北方地区高不出来太多,至少,不至于到了三倍的地步。
更有百姓叹息:“这还是只算田税呢,就十分之一,十二三四五分之三了……可真到了缴税的时候,怎么可能只有田税这些?”
不管是三十税一,还是十五税一,或者北宋这种赋税,朝廷说是这么多,可等到官府真的收钱的时候,缴纳的往往要比这些规定多上不少——
比如,官府收税,要在一个专门的地方收,农人们就需要把粮食运送到这个地方来交。可这个笛梵有时候可能很远,可能会绕路,可能农人不熟悉,总而言之,就是不好过去,那么,想要免除掉这些问题,那就需要缴纳一笔钱,然后农人就不需要自己来运输这些粮食了,官府来运输。
再比如,有时候交税,官府不受粮食布帛,而是要钱,那么就需要把粮食布帛转成钱,这个时候,也会增加实际上交的税。
这两种情况,可能只存在一种,也可能同时存在;而官府,肯定不会让农人们按照正常的价格来额外交这些钱,他们只会尽可能提高这些钱的数量——正常雇人送粮食,可能只要十钱,但是官府就要收取十五二十钱……
“这样一来,北宋的人他们是怎么过活的?”也有人喃喃道。
虽然似乎是问句,但他的语气却是陈述句——怎么过活的,他实际上心里面早有答案。
还能怎么过活?勉强过活,挣扎过活呗!还能怎么样,好死不如赖活着,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活下去的,哪怕活得并不好、并不快乐、并不舒服。
而如果说北宋的田赋已经让不少人震惊了,那北宋的这个人头税就更是让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人头税,这也属于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了。
反正,朝廷总有类似的税,总是要收的。
可是,北宋这样,福州地区,人头税收上来的钱甚至是夏税的三倍以上……三倍以上啊!这是什么概念!
按照北宋这样,一亩中等田至少要收一斗,多了要三斗的收税额度,人头税的钱竟然还能够比夏税搞出来这么多!
……他们的人头税,到底收了多少钱,一个人要缴纳多少钱?
“这要是不出现什么问题,那才是见鬼。”一个老人看到这里,原本略微有些虚弱的声音甚至都变得中气十足了起来。
他用他活到现在的寿命发誓,北宋朝廷这么搞,不出现什么问题,那才是有问题!
就比如这两种税,收这么多钱,百姓们哪怕不直接揭竿而起,那也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