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远挑选了一批身手敏捷的士兵,组成先锋队,他们如同鬼魅般攀着绳索,悄无声息地爬上城墙。城楼上的哨兵还未反应过来,便被先锋队迅速制服。先锋队打开城门,大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城中顿时喊杀声四起,守军从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但为时已晚。张文远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手中长枪如龙,左突右刺,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地。在张文远的带领下,士兵们奋勇杀敌,仅仅经过一个时辰的激战,便轻松攻下了弘农城。郡守则带着少量的亲兵,趁着混乱从北门狼狈逃跑。
张文远在攻下弘农城后,随即命令士兵抓紧时间休整。他深知,接下来还会有更艰巨的战斗等着他们。士兵们在城中查抄清点府库中的粮草物资,同时加固城防,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反击。他们修缮城墙,用新运来的砖石填补破损之处;打造兵器,将缴获的兵器重新打磨锋利;挖掘壕沟,加深加宽原有的防御工事,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都清楚,他们身处敌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张文远成功攻下弘农城的同一时刻,孙长卿率领着副将沈韬以及刚刚投诚的李方,统率着十三万大军,如一条气势磅礴的黑色巨龙,浩浩荡荡地向着陈留城奔腾而来。大军行进间,尘土飞扬,马蹄声与脚步声交织成激昂的战歌,彰显着夏军的威武与雄壮。
陈留,这座看似普通的郡城,实则战略地位无比重要。它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稳稳地守护着黄河以南的广袤土地,是向北守卫黄河的关键据点,为这片大地遮风挡雨。同时,因其地处中原腹地,恰似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繁荣的光芒。城中人口密集,经济昌盛,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商业往来如川流不息的江河,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招牌随风摇曳,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尽显繁华景象。对于整个北伐战局而言,拿下陈留,就如同掌握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能够开启通往胜利的大门,其意义不言而喻。
素有 “兵圣” 之称的孙长卿,对陈留之战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抵达陈留城外后,他并未贸然发动进攻,而是先派出一批经验丰富、身手矫健的斥候。这些斥候如同灵动而敏锐的猎豹,悄无声息地四散开来,凭借着卓越的潜行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对陈留城周边的地形地貌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探查。
他们在山林间穿梭自如,沿着山川河流的蜿蜒走向,精准地标记出每一处关键地点。对于道路的分布,无论是宽敞平坦的官道,还是隐蔽难寻的小径,都一一记录在案。同时,他们仔细观察城内外的地势高低,努力寻找可能的进攻路线和防御弱点。在深入探查城内的防御部署时,从城门的坚固程度、城墙的高度厚度,到守军的兵力分布、巡逻规律,都被他们打探得清清楚楚。此外,孙长卿还精心安排人手,巧妙地切断了陈留城与外界的联系,彻底断绝其粮草与援兵的通道,恰似给陈留城套上了一道无形却又坚不可摧的枷锁。
经过数日紧张而有序的侦察与准备,孙长卿心中已然构思出了一套周密详尽的攻城计划。他召集众将齐聚营帐,准备详细部署作战任务。营帐内,气氛严肃而庄重,烛火摇曳闪烁,昏黄的光线映照着将领们坚毅果敢的面庞。孙长卿神色凝重,指着摊开在案上的地图,有条不紊地说道:“陈留城防坚固异常,城墙高大厚实,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城门更是厚重坚实,如同铜墙铁壁。因此,我们绝不可贸然强攻。沈韬,你率三万步兵,负责主攻南门。南门乃陈留城的重要通道,敌军必定在此重兵防守。你务必以勇猛无畏之势全力攻城,吸引敌军的主要兵力,让他们无暇顾及其他方向,为我们创造战机。李方,你对陈留周边情况较为熟悉,带领两万步兵佯攻西门,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迷惑敌军,使他们误以为我们要从西门突破,从而分散其兵力部署。我将亲自率领五万主力部队,主攻东门。各军务必紧密配合,严格听从指挥,不得有误。一旦出现可乘之机,我们便要迅速突破城门,攻入城中,夺取胜利。” 众将齐声领命,声音坚定有力,眼神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与坚定信念。他们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也对孙长卿的卓越指挥才能充满信心。
攻城之战终于正式打响,夏军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向着陈留城铺天盖地般涌去。士兵们齐心协力,推着高大而坚固的云梯,一步步坚定地靠近城墙。这些云梯由粗壮的木材精心打造而成,每一级都承载着士兵们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坚定不移的决心。城上的晋军守军见状,立刻万箭齐发,箭矢如蝗虫过境般射向攻城的夏军。尖锐的箭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带着呼啸的风声,如雨点般朝着夏军士兵们迅猛飞去。然而,夏军士兵们毫无惧色,他们顶着如注的箭矢,奋勇攀爬云梯。有的士兵刚爬上几级,便不幸被箭矢射中,惨叫着跌落云梯,但后面的士兵毫不犹豫地迅速跟上,继续向着城墙顶端攀登。
城上的晋军拼死抵抗,不断向云梯上的夏军投掷石块。那些石块如暴雨倾盆般落下,砸在士兵们的铠甲上,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有的石块砸中士兵的头部,顿时鲜血四溅,士兵当场昏迷不醒;有的砸中手臂,手臂瞬间骨折,云梯上的士兵痛苦地呻吟着。与此同时,滚烫的油水也被无情地浇下,不少夏军士兵被烫伤,发出惨烈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