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匆匆见过后主刘禅,心中原本悬着的巨石稍稍落下,这才知晓并无关乎蜀汉存亡的紧急大事。他满心无奈,只得喟然长叹,退出朝堂。朝堂之上那昏庸的气息,让他感到无力与悲哀,转身朝着汉中方向而去。姜维这些年连年征战,虽说初衷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可频繁的战事早已让蜀汉百姓疲惫不堪,人心生怨,军中士气也大受影响。此后每年,姜维依旧执着地率军北伐曹魏,虽偶有小胜,斩获些许功绩,却始终未能取得足以扭转乾坤的大功。他在战场上拼杀,朝堂之中的黄皓却在暗处虎视眈眈,那佞臣的阴险狡诈,姜维早有察觉,深恐遭其毒手,思量再三,无奈之下,只得向刘禅上奏,请求率领军队前往沓中屯田。一方面,以此避开黄皓的陷害;另一方面,在沓中屯田,也可为日后北伐储备粮草物资,做长远打算。
邓艾听闻姜维屯田沓中的消息,心中一动,觉得此事大有蹊跷,便将姜维在沓中屯田的营地详细情形,绘制了一幅图本,快马加鞭奏报给司马昭。司马昭展开图本,仔细端详,心中顿时有了盘算。他深知蜀汉之地山川险要,易守难攻,若要一举拿下,需精心谋划。当下,他传令钟会与邓艾前来商议,决定命二人合兵一处,共同进攻蜀汉。钟会乃足智多谋之人,他审视地图,分析局势后认为,蜀川之地道路众多,地形复杂,若大军集中一处进攻,容易陷入困境,只宜分进合击,多路并进,让蜀军难以兼顾。司马昭听后,点头称是,当即下令,拜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以及青、徐、荆、扬等州的兵马,赋予他调配各方军队的大权;又任命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的军队。两人领命,各自回去筹备,约定好出师的日期,准备对蜀汉发动致命一击。
钟会领命之后,心生一计。他一面大张旗鼓地制造船只,对外扬言要攻打东吴,以此来混淆视听,虚张声势,让各方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暗地里,他紧锣密鼓地筹备伐蜀的各项事宜。到了景元四年七月,时机成熟,钟会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出师伐蜀。姜维在沓中得到消息,大惊失色,深知蜀汉危在旦夕,急忙撰写奏章,快马送往成都,向后主刘禅奏明魏军来犯的紧急军情。刘禅接到奏章,却没了主意,赶忙召来黄皓商议对策。
黄皓眯着眼睛,神色不以为然,在刘禅耳边说道:“陛下不必忧虑,那姜维一心急于立功,所以故意上表夸大其词,魏军未必真有这般声势。陛下宽心便是。”
刘禅挠挠头,一脸懵懂地问:“黄公公,你确定吗?可别误了大事呀。”
黄皓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您就放一百个心吧,姜维那小子就爱咋呼,魏军要是真来了,我黄皓名字倒着写!”
刘禅本就昏庸,对黄皓言听计从,听他这么一说,便将姜维的奏章搁置一旁,不再理会。姜维焦急万分,又接连上了几道告急文书,可这些文书都被黄皓暗中截留隐藏,根本无法送到刘禅手中。
钟会率领的大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南郑、汉城、阳安等城池,在魏军的猛烈攻势下,接连沦陷。姜维得知前线失利的消息,心急如焚,一面飞速传令廖化、张翼赶紧提兵前来接应;一面亲自率领军队,奔赴前线迎敌。然而,邓艾所率的魏军攻势凌厉,姜维与之交战,竟难以取胜,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残军退守剑阁。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蜀汉的重要关隘。不多时,廖化也率领军队赶到,他面色沉重地告诉姜维,后主刘禅听信黄皓之言,对前线战事不管不顾,不肯发兵增援。
姜维气得直跺脚:“这黄皓,误我蜀汉!后主也是糊涂,如此下去,国将不国啊!”
廖化苦笑着说:“姜将军,咱现在也没法子,先守住这剑阁要紧,说不定能等来转机。”
三人商议之后,决定合兵一处,凭借剑阁的险要地势,死守关隘,阻挡魏军的进攻。
钟会率领大军抵达剑阁,在离剑阁二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他望着高耸险峻的剑阁,心中明白强攻难以奏效。于是,他心生一计,派人去请邓艾前来商议,打算让邓艾率领一支军队,从小路迂回,去偷袭成都,来个出其不意。邓艾接到钟会的提议,觉得此计虽险,但若能成功,定能直捣蜀汉心脏,立下不世之功。当下,他便命令儿子邓忠率领五千精兵,轻装上阵,不穿沉重的衣甲,只携带简单的兵器和工具,一路上凿山开路,遇到河流就架桥通过,为后续大军开辟道路。自己则亲自率领三万精兵,每人都携带充足的干粮,紧随其后出发。每行军大约百里,便留下三千军兵安下营寨,一来可以作为补给点,二来也能防备蜀军的偷袭。就这样,他们一路艰难前行,过了二十余日,行程达七百余里,所经之处皆是荒无人烟之地。魏军沿途留下了数座营寨,等到了一处山岭时,军队人数只剩下两千人马。此时,他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眼前的山岭极为陡峭,马匹根本无法攀爬。邓艾见状,二话不说,率先下马,徒步朝着山岭攀爬而上。等他艰难地爬上岭顶,却见邓忠与那些开路的壮士们都满脸泪痕,在一旁痛哭流涕。
邓艾疑惑地问:“你们这是咋啦?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
邓忠抽抽噎噎地说:“父亲,前面都是悬崖峭壁,根本没法子开路,咱们走投无路啦!”
邓艾听后,神色坚毅,大声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若不冒险一试,怎能成就大业!” 说罢,他当机立断,命令士兵们先将军中的兵器等重物扔下山崖,减轻负担。接着,他自己取来毡子,将身体紧紧裹住,毫不犹豫地率先朝着悬崖下滚去。副将们见主帅如此,也纷纷效仿,有毡子的便裹了毡子滚下,其余士兵则各自用绳索束紧腰部,攀着树木,挂着岩石,小心翼翼地慢慢下了岭去。
邓艾率领着这支历经艰险的军队继续前行,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前方有一个巨大的空寨。他仔细观察,心中不禁感叹,原来此地正是诸葛亮在世时,曾拨派一千士兵驻守的地方。诸葛亮神机妙算,早就料到此处的战略重要性,只可惜后主刘禅昏庸,竟将驻守在此的士兵撤去。邓艾心中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口中喃喃道:“武侯真乃神人也!” 感叹过后,邓艾深知此地战略价值重大,当即下令全力攻打江油。江油守将马邈原本以为有姜维率领大军在剑阁死守,魏军难以突破,故而防备松懈,毫无警惕之心。当邓艾的军队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江油城下时,马邈惊慌失措,眼见城中兵力不足,难以抵挡,为了保命,慌忙打开城门投降。邓艾顺利地拿下江油,士气大振,紧接着又乘胜追击,攻破了绵竹。消息传到成都,后主刘禅顿时慌了手脚,朝中大臣们也乱作一团,众人商议许久,却想不出应对之策。无奈之下,刘禅只得率领众官员,出城投降了邓艾。
刘禅投降之后,遵照邓艾的命令,传令让姜维归降。姜维接到后主的命令,如遭雷击,大惊失色。他身边的众将得知消息后,个个咬牙切齿,愤怒不已,纷纷说道:“我等在前线拼死奋战,他为何却率先投降?” 姜维望着这些对蜀汉忠心耿耿的将领,心中满是感动,同时也在思索着破局之法。他见众将一心向汉,士气可用,便对众人说道:“诸位将军莫急,我有一计,或许可恢复汉室。” 接着,他将众将召集到身边,附耳低言,将自己的计策详细地说了出来。众将听后,先是一愣,随后眼中纷纷燃起希望的光芒,对姜维的计策连连称是。
于是,姜维依照计划,在军营中竖起了降旗。钟会得知姜维归降,心中暗自得意,却故意问道:“伯约为何这么迟才来归降?”
姜维面色严肃,正色道:“我手中掌握着蜀汉的全部军队,今日实在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我自己都觉得来得太早了。”
钟会听了姜维这番话,心中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觉得姜维是个有骨气、有担当的人。姜维接着又说道:“我自将军出兵以来,便一直在关注,见将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心中甚是钦佩,因此才有心归降。若是邓艾前来,我必定与他死战到底!”
钟会眉飞色舞地说:“哈哈,伯约如此识趣,以后咱兄弟俩携手,天下还有何可惧!邓艾那老小子,哪能跟我比!” 当下便与姜维结拜为兄弟,两人关系愈发亲密。邓艾得知姜维投降了钟会,心中十分嫉恨,觉得姜维此举是故意与自己作对。他越想越气,便上表给司马昭,诬告钟会有心谋反,意图独吞蜀汉之地。司马昭接到邓艾的奏章,心中虽有疑虑,但表面上不动声色,为了安抚邓艾,他给邓艾加官晋爵,对他的功劳进行表彰。邓艾见司马昭并未追究钟会,心中不服,再度上表,言辞更加激烈地指责钟会。司马昭见邓艾如此执着,心中大惊,他深知邓艾和钟会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若两人之间发生冲突,局面将难以控制。于是,他当机立断,命卫瓘前往监督两路军马,以防生变;同时,又降下诏书给钟会,对他伐蜀的功劳进行表彰,暗中却命令他牵制邓艾,防止邓艾拥兵自重。
姜维得知这些消息后,觉得时机已到,便取来西川地图,前去拜见钟会。他对钟会说道:“昔日武侯将此图献给先帝,先帝凭借此图,成就了一番霸业。” 钟会接过地图,展开一看,只见图中对西川的山川形势、关隘要道标注得极为详细,心中大喜。姜维便在一旁,将地图上的山川形势、战略要点,一一为钟会讲解。钟会听得入神,对姜维愈发信任。
姜维见钟会已经上钩,便趁机在他耳边进言,怂恿他上奏司马昭,弹劾邓艾谋反,然后率领军队前去讨伐邓艾。钟会皱着眉头说:“这…… 弹劾邓艾,会不会太冒险了?”
姜维笑着说:“将军,您想想,邓艾那家伙现在风头正盛,要是他真把功劳全占了,以后哪还有您的地位?您手握重兵,还怕他不成?”
钟会一拍大腿:“对呀!伯约所言极是,我这就上奏!” 当下便依计而行。司马昭接到钟会弹劾邓艾的奏章后,心中更加怀疑钟会也有异心。为了稳住局面,他亲自率领军队,前往长安观望局势,以便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钟会见邓艾已被自己弹劾,觉得时机成熟,便打算进一步实施自己的计划。他请卫瓘前往邓艾的营地,将邓艾收监。卫瓘接到命令后,心中犯起了嘀咕,他深知邓艾手握重兵,若贸然前去收监,恐生变故。但君命难违,他思索再三,传令各军,宣称奉诏前来收押邓艾父子,其余众人一概不予追究。众将听闻诏书,都不敢轻举妄动。卫瓘这才率领数十人,进入邓艾的营地,顺利地将邓艾父子收押。钟会见邓艾已被捉拿,心中得意,便命人将邓艾送往洛阳,打算将他交给司马昭处置。
就在此时,司马昭忽然有书信送到,信中约钟会到长安相见。钟会接到书信,心中大惊,他深知司马昭生性多疑,此番相邀,恐怕是对自己起了疑心。他赶忙找来姜维商议对策。
钟会焦急地说:“伯约,这可如何是好?司马昭这老狐狸,怕是要对我不利!”
姜维见时机已到,趁机劝钟会及早起事,脱离司马昭的掌控,割据蜀地,成就一番霸业。姜维说:“将军,此时不反,更待何时?您坐拥蜀地,兵强马壮,还怕他司马昭不成?咱们来个先下手为强!”
钟会思索再三,觉得姜维所言有理,当下便决定冒险一试。他大会诸将,在众人面前,假称接到了太后的遗诏,要起兵讨伐司马昭。众将听后,面面相觑,心中都充满了疑虑。
钟会见众人犹豫不决,心中大怒,拔剑在手,厉声喝道:“违令者斩!”
有个胆子稍大的将领小声嘟囔:“将军,这太后遗诏,会不会有假呀?”
钟会眼睛一瞪:“放肆!本将军还能骗你们不成?不想死的就乖乖听话!”
众将见钟会如此决绝,迫于他的威严,只得勉强相从。钟会见众将心中不服,担心他们会在关键时刻倒戈,便将众将困在宫中,预备将那些坚决不从之人尽数坑杀。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监守丘建与其中的胡烈交情深厚,不忍看到胡烈被杀。丘建趁人不注意,偷偷将钟会的计划报知胡烈之子胡渊。胡渊得知父亲身处险境,心急如焚,当即率领军队前来救援。一时间,宫中大乱,钟会在混乱中被乱军杀死。姜维见状,心中悲愤交加,他拔剑冲入乱军之中,奋力砍杀。然而,激战正酣之时,他忽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原来是旧伤复发。姜维深知大势已去,复国无望,心中满是绝望,长叹一声,自刎而死。张翼也在这场乱军之中,不幸死于非命。卫瓘见钟会已死,为了防止邓艾日后报复,赶忙派人追杀邓艾父子。
不久之后,司马昭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位。司马炎野心勃勃,不满足于只做晋王,他逼迫魏主曹奂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大晋,改元泰始元年。数年后,西晋国力日益强盛,大将王濬率领大军讨伐东吴。东吴此时国力衰微,难以抵挡西晋的进攻。吴主孙皓眼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率众出城投降。至此,天下再度归于一统。这正应了那句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的千古名言,历经多年的战乱纷争,华夏大地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