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那片遥远的土地,在他的想象中,是温暖的避风港,是能让他摆脱这无尽困苦的希望之地。
那个从未踏足却魂牵梦萦的故乡,成了他在黑暗中唯一的慰藉,他满心期许着能早日踏上那片土地,彻底挣脱这寄人篱下、饱受欺凌的悲惨生活。
然而,现实却总是残酷的。
每天嬴政怀着忐忑又无奈的心情外出时,他所面对的只有赵人轻蔑目光和无尽的侮辱。
那些赵人,毫不掩饰他们对他这个秦国人的厌恶和歧视。
街边的孩童,在大人的耳濡目染下,也对这个秦国人充满恶意,时常有孩童朝他扔石子,嘴里还恶狠狠地叫嚷着:“秦彘,滚回你的秦国去!”
这些屈辱的场景,一次次刺痛着他幼小的心灵,却也在不经意间,锤炼出他超乎常人的坚韧。
面对那些恶意和嘲笑,他无法反抗,只能默默咬紧牙关,紧紧攥起自己的小拳头,将所有的委屈和痛苦都深埋在心底。
然后默默护在母亲身前,用自己瘦弱的身体为她挡住那些可能的伤害。
他犹记儿时,每逢月黑风高、心中满是恐惧与无助之时,母亲赵姬总会紧紧抱住他,轻声安慰道:“政儿,莫要害怕,我们一定能够回到秦国。”
赵姬的话语,给予嬴政无尽慰藉。
而父亲赢子楚,尽管身为秦国公子,可在赵国为质期间,却处处受限。
在异国他乡,皆有赵国眼线紧盯,一举一动皆被监视,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灾祸。
然而,无论生活多么不易,赢子楚仍将嬴政视作心头至宝,想尽办法抽出时间陪伴在侧。他他常把年幼的嬴政抱于膝头,认真教导他识字读书,讲述着秦国的历史和文化。
嬴政至今仍清晰记得,某个烛火摇曳的夜晚。
赢子楚手指指着竹简上的 “秦” 字,声音沉稳,耐心解释道:“政儿,此乃我大秦之 ‘秦’ ,自先祖披荆斩棘、立国开疆,历经数代,方有如今之秦国。
这一字,承载着无数先辈的心血,更系着我秦国未来的兴衰。”
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向他传递着秦国传承的重任和使命,顺着指尖,深深烙印在嬴政心间。
那时候的嬴政虽年纪尚小,却已敏锐捕捉到父亲眼中炽热的期望,以及那份对秦国矢志不渝的热爱,一颗壮志的种子,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
而姬昊,在教导嬴政启蒙之时,还会为他讲述秦国的壮丽山川、先辈们的英勇事迹,秦穆公如何广纳贤才、称霸西戎,秦孝公怎样力推变法、使秦国崛起。
“嬴政,你定能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目光中流露出不加掩饰的真诚与期待,回荡在嬴政的耳边。
姬昊的话语,仿若点点星火,在嬴政幼小的心灵深处,悄然种下了一颗希望,以及对秦国炽热眷恋的种子。
寒来暑往,时光悠悠流逝,嬴政在这日复一日的教导中渐渐长大。
然而,他的生活却并不顺遂,他依旧日日遭冷眼与歧视,在异国他乡艰难求存。
直到后来,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嬴政于邯郸的狭窄街巷之中,偶然遇上了秦臻。
彼时,嬴政正遭受赵偃和郭开等人的欺凌与侮辱,被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在邯郸的街巷中狼狈的逃窜,好几次险些摔倒,心中满是孤立无援的无助。
秦臻的出现,恰似一道破晓之光,刹那间穿透阴霾,为嬴政那昏暗无光、满是凄苦的生活,带来了久违的温暖和希望。
踏入秦国的那一刻,面对吕不韦,嬴政的内心满是警惕与思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次见面时,吕不韦那看似温和却暗藏审视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的内心,嬴政至今难忘。
而现在,吕不韦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对权力的强烈掌控欲。
他以长辈的身份教导嬴政朝堂礼仪和治国之道,嬴政虚心受教,可也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被吕不韦完全左右,必须保持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还有蒙骜等一众老将,他们初见嬴政时,眼神中满是期许与忠诚。
从这些老将身上,嬴政看到了秦国数百年积累的军事智慧,与他们对秦国的一片赤诚之心,让嬴政深感敬佩。
一步又一步,嬴政离朝堂高台越来越近。
往昔的苦难、亲情的温暖、权力的博弈、前辈的期许,都如同一股股力量,汇聚在他的体内。当他终于站在高台上,目光如炬,逐一扫过殿下群臣,往昔的种种经历都已化作他眼中的坚毅与睿智。
“拜见大王!”
“拜见太后!”
“参见相邦!”
当他站定在高台之上时,殿内的群臣齐声高呼道。
“众卿平身。”
嬴政面带微笑,右手扶住腰间的秦王剑,开口说道。
他的声音清脆却有力,在空旷朝堂中回响。
此时此刻,嬴政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他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而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坚定决心的秦王。
秦国的未来,也将在他的引领下,踏上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他将承接历代秦王的壮志雄心,成为秦国数百年宏愿的集大成者。
在他的构想中,秦军铁骑必将如狂风暴雨般挥师东出函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扫灭六国,成就 “六王毕,四海一” 的千古伟业,让秦国的旗帜飘扬在九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
这一刻的嬴政,是如此的雄心壮志。
他的心中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那是对权力的渴望,对荣耀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谢大王!”
随着百官齐声高呼,纷纷谢恩起身,一时间,殿内一片衣袂飘动之声。
就在这时,跪坐于高台中段的吕不韦,缓缓站起身来。
目光落在嬴政身上,拱手行礼,而后朗声道:“大王,如今列国合纵之势已告一段落,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然而,列国对我大秦依旧虎视眈眈、心怀不轨。
依臣之见,当务之急乃是稳固国内局势,整顿吏治刻不容缓,选拔贤能之士,让真正有能力、有操守之人各司其职。
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各郡县的管控,将大秦政令切实推行至每一处角落。
如此,方可保我大秦根基稳固,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