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看到这里,李信微微叹了口气,而后转向另一侧:“德容!”
“小人在!”张既缓缓起身。
“你说,这单于的尊号如何?”
“主公!”张既面色为难,心中对于步度根等人口中的单于尊号,很是抵触。
然他话到嘴边,却变成了:“乾坤毁则无以见易,非谓天地之裂也,乾坤之大文不行于此土,则其德毁矣!”
“故吾所知者,中原之天下,黄帝以前,其犹夷狄者众,太昊以上,其犹禽兽者远,禽兽备其质,夷狄备其文...”
“是故天下一家,入夷则夷,入夏则夏,无有异也...”
很显然,张既这名聪明人,是明白李信的意思的。
是以直接整了个,天下一家的出处和理由,为李信继承单于尊号,弄出了法理...
毕竟皇帝尊为,中原正统,现在在大汉手里握着...
李夏想要自引法统,想要盖过对方,确实需要一个够得上分量的称号...
“荒缪!”张辽看不得他的吹嘘,目光含煞,死死的盯着眼前的奸邪小人。
他冷声反斥道:“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中原土沃物丰,为帝王之居,天子之尊,岂夷狄之土,蛮夷之君可比......”
“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蛮夷志态,不与华同,戎狄参杂,不知感恩...”
“哼!”张即可不是什么好好先生,武略上十个自己不是这些武将的对手。
但是口舌之利,一百个张辽,也不是自己的对手。
张既理了理衣袍,哼声道:“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华夏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
“华夏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
“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
“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华者,即为中华之夷矣...”
“四夷内向,乐我仁义忠信,愿为人伦齿者,岂不为四夷之华乎,记吾言者,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说道这里,张既顿了顿道:“天下疆域,何止中原,四方之国,何啻千百,诸夏群族,何止于汉...”
“且高祖嫁女,和亲匈奴,称臣纳贡,睦邻友好,汉民宾服,累世称颂...”
“以此观之,夷狄入夏则夏,入夷则通夏,长生天子,高于中原天子矣...”
张既能言善辩,巧如舌簧,引据经典,向李信和一众文武,诉说着单于之尊,长生天子的优势。
且他此番并非胡言,当年大汉开国之时,天子刘邦曾经与匈奴单于约为兄弟之国。
大汉七年,刘邦领兵三十二万往征匈奴,匈奴单于冒顿,匿藏其精锐,示其羸弱,将汉军诱至平城。
然后纵精兵四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不得食,汉兵中外不得救响。
后刘邦采纳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方得突出重围,罢兵而归。
刘邦归汉后,甚为忧虑,问建信候刘敬对策,刘敬言:天下初定,实足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诚能以长公主妻之,厚俸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故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刘邦遂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嫁女和亲,并每年上贡大量的絮增,酒米等物资...
同时向匈奴派遣辩士,去劝解礼俗,以长城为界,与匈奴约兄弟之盟...
每当匈奴有一位新的单于登基,大汉朝廷就会有一位公主嫁入匈奴。
从高祖,到惠帝、文帝、景帝、武帝、元帝等十多位帝王,皆曾送公主嫁和亲。
是的,就连号称大汉最硬气的雄主,欲与始皇势比高的汉武帝,也曾嫁过女和过亲...
大汉和亲协定的重要标志,是汉朝公主嫁入匈奴,但汉朝还需要每年奉送大量金银、丝绸、茶叶、粮草等大量财物。
这些财物的数量曾经过多次商议,多次变更,每年上贡的财物数量,都是在增加,而不是减少。
至于双方盟约,这里面到底谁为兄谁为弟,谁为长谁为下,并未明说,有待考究,也各有各的说法...
有的说是大汉为尊,匈奴为臣,也有人说是匈奴为兄,大汉为帝,具体如何,各有各的说法...
但观后来,刘邦嫁女和亲,年年纳贡的表现来看,并不像是为尊的表现...
因为西汉初初期的情形并不乐观,班固在汉书中亦言: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在这种境内百姓,接连饿死,乃至人竟相食的情况下,还要上贡给匈奴大量的粮食物资...
这特娘的,若是真正有实力,为天朝之尊,那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比称臣更可恨...
毕竟实力不如人,咬牙切齿,含血苦吞,的上贡些物资,勉强说的过去...
若是特娘的都占有优势,贵为天朝上尊,却还要在治下百姓饿死。
乃至相杀相食的情况下,上贡大量粮食财货给匈奴,那才是真可恨...
很显然,以刘邦老流氓的性格,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屈辱上贡的表现的...
能让老流氓忍辱负重,咬牙出血的状态只有一种,那就是形势不如人,实力不如人。
也就是说,草原上的长生天子,冒顿单于之尊,至少也是与中原天子,大汉皇帝并驾齐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