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形态谦逊,连忙侧身,将身旁的黄权引出:“陛下,收复洛阳非臣之功,全赖公衡老将军布局远虑,洛阳城才得以和平归附大汉,臣,不敢居功……”
刘禅闻言,目光转向黄权。
黄权慌忙跪地叩首,声音颤抖道:
“罪臣黄权,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年,大汉万年!”
(黄权:武力70,智力83,政治80,统帅81,综合评级A级。
技能:攻城二级,指挥士兵攻坚之时,全体士卒武力值+2。)
……
刘禅上前,双手扶起黄权,笑呵呵道:“老将军,往事如烟,皆已过去……先帝早有定论,将军无罪,何言罪臣?”
“建安二十四年涪城一别,朕记得将军那时对先帝说过:愿为大汉永镇北域!今日,朕方知将军此言不虚呐……\"
黄权眼眶泛红,声音哽咽:“罪臣……谢陛下宽宏大量!”
“老将军听旨!即日起,朕恢复你大汉镇北将军之位,望将军继续为大汉江山披肝沥胆!”
黄权再度跪地,叩首谢恩。
……
此时,诸葛亮也走上前,满是感慨道:“公衡,多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黄权望着诸葛亮,泪水夺眶而出:“孔明,一晃六年未见,你两鬓竟已斑白……”
诸葛亮仰头轻笑道:“岁月不饶人啊,公衡……你又何尝不是呢?”
话落,黄权郑重向诸葛亮行了一礼,泣声道:“孔明,大汉幸赖有你……”
诸葛亮扶起黄权,手掌轻轻拍着他的手背,哽咽无言。
赵云上前作揖道:“公衡兄!”
黄权望着赵云,叹息道:“子龙将军,多年不见,一切可好?”
……
一番叙旧后,远处洛阳城头忽然传来七十二声钟鸣。
见时辰已到,众人齐整列队,向着洛阳城进发。
黄崇早已安排好洛阳百姓居于中轴大街两侧,迎接刘禅入城。
刘禅行至朱雀门前,望着前方天街两侧翻涌的人潮。
洛阳百姓早早等候在天街两旁,手捧香烛。
忽有老妪捧着陶罐挤到道前,颤巍巍抓出把黍米撒向空中。
而后,待刘禅进入天街时,满街的百姓竟纷纷抛洒起五谷,金黄的粟米与赤红的朱砂混着积雪纷扬,恍若九天星河倾落。
洛阳城中,声浪四起:
“陛下万年!大汉万年!”
“陛下万年!大汉万年!”
欢呼声汹涌澎湃,一波接着一波。
洛阳百姓沿街跪地,向刘禅行叩拜之礼,天街两旁,彩绸飘舞,红灯笼高高挂起,格外喜庆。
又见天街旁跪着个独臂老兵,老卒以额触地,泣泪满面。
身旁一个木匣中,竟整整齐齐码着数十枚箭簇,每枚箭簇上皆刻着“章武元年”。
望此情形,饶是久居高位的刘禅,也觉一股热流自心间涌起,澎湃不已。
……
刘禅在羽林卫的簇拥下,沿着宽阔的天街大道,向洛阳皇宫缓缓进发。
片刻,皇宫的轮廓逐渐清晰,阊阖门处,三重阙楼高达十二丈,门道铺七政纹石板,刻有大量日、月、星之图案。
穿过阊阖门,太极殿巍峨耸立,三层白玉台基,殿顶覆满黑色琉璃瓦,殿前立有十二根盘龙金柱,殿顶藻井二十八宿星图皆用夜明珠镶嵌。
……
刘禅仰头打量着这东都宫殿,笑骂道:“他娘的!那曹丕父子还真是懂得享受,这皇宫竟修得如此奢华……”
“朕在成都的皇宫与长安的未央宫,跟这里一比,简直就像破落的寒舍!”
此刻的刘禅有一种乡下土嗨来到大城市的感觉。
忽的,刘禅又想起另外一个时空,汉魏两国在硬实力上的差距,不可谓不巨大。
单从两国帝王的居所,便可窥出一二。
那时的局面,别说姜维无法北伐成功。
就是让嬴政、刘邦复活,在这种局势下也无能为力。
以一个川蜀之地,对抗已完全稳定北方全境、中原地区的强大政权?
两国之间的人口、生产力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这种差距谁来也不好使……
即便刘禅魂穿至此,拥有系统之力又开了天眼。
在这五年时间,屡战屡胜,消灭了魏国大量有生力量。
到今天,曹魏那边还拥军三十万,虎踞河北、中原地区,所拥人口近千万。
这让原本历史上凑出十万军队都够呛的蜀汉,要怎么赢嘛?
……
诸葛亮笑容温和,侧头笑问刘禅:
“这洛阳皇宫极尽奢华,陛下可是动了迁都的念头?”
刘禅负手而立,沉思片刻,缓缓摇摇头,“不,眼下并不适合迁都,最少三十年内,朕不会考虑。”
诸葛亮颔首,脸上浮现出欣慰,“陛下圣明!”
闻言,赵云浓眉微蹙,不解道:
“陛下、丞相,洛阳城经曹氏三代精心修缮,远比长安繁华。况且洛阳本就是我大汉故都,又临近中原,往来便利,为何此刻不将都城迁至此处,却要等上三十年?”
刘禅和诸葛亮相视一眼,微笑不语。
而黄权走到赵云身旁,解释道:
“子龙将军,陛下乃天下英主,所思所想,自然深远。”
赵云满是困惑:“公衡兄,还望明示。”
“自董卓之乱后,华夏大地东部与西部发展差异愈发显着,出现了明显的“东富西穷”、“东强西落”之局面。”
“若陛下此时将都城迁至洛阳,东部凭借基础及地利,则会发展得更富更强……而西部便会因缺乏足够的关注与资源,愈发落后。”
闻言,赵云若有所思。
诸葛亮又微笑道:“公衡言之有理!大汉疆土,东西部皆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部百姓同样是陛下的子民……”
“若任由东西部差距持续扩大,西部百姓的生活难以改善……”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久而久之,西部百姓必定心生不满,这对大汉的长治久安极为不利。”
“定都长安,便能更好的发展关中地区,缩小东西部差距,尽量实现均衡发展……”
刘禅目光深邃,望向殿外,微微点头:“你们说的都对,不过……未来迁都一事,朕仍有考量。”
诸葛亮捻须笑言道:“若把关中农业、商业、人口稳固后,确可考虑迁都洛阳。”
闻言,刘禅却轻轻摇头,语出惊人:“不,朕并不准备迁都洛阳,而是迁都河北。”
诸葛亮闻言,不禁一愣,手中的羽扇停滞,目光惊愕:“迁都河北?”
赵云与黄权亦是面面相觑。
刘禅神色笃定,语气坚定:“不错,正是迁都河北。”
“有一事,朕可断言,未来大汉必定会出现南强北弱的局面,并且这个局面诞生要不了太久,短则数十年,长则不过百年。”
黄权瞪大眼:“陛下,南边那地方?”
刘禅再度点头:“正是,就在孙权所处的吴郡一带,未来那里定会成为国家的核心之地。”
“孙权此人,有一点功绩不能否认,那便是他带头开发南方。此一项,于民族长远而言,他是有功的。”
黄权疑惑:“陛下何意?仅凭孙权开发南方之故,完全不至于使南方超越北方……”
刘禅神秘一笑,负手而立,并未作答。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忽然,诸葛亮眼睛一亮,试探问道:
“陛下的意思是……建兴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