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诸多皇室们顿时皱紧了眉头。
而反观朝中臣子们,却是为他捏了一把汗。
杨川此番行为,无疑是自断出路,本来皇室贵族们就一直在针对他,眼下他又提出这样劳民伤财的想法,岂不是主动将把柄落入别人手中?
事实也果真如此,在听完杨川的发言后,诸多皇室们也纷纷埋头议论起来。
其中最为跳脚的,便是三品官员沈汪了。
自从拜见过皇叔田光耀,并被其“毒计”蒙蔽后,沈汪这个三品小官也变得愈发乖张起来。
之前杨川不在朝中,他便屡次联结皇室宗亲,对外客屡屡挑衅。
再加上他的姑母,也就是林薇儿,至少曾经先皇的妃子,更是女帝的奶娘。有着如此“坚实”的后台,他也愈发想要表现自己,幻想着有一天能将杨川取而代之。
而且,此人自打靠着关系从政以来,心中一直有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那便是垂涎女帝的美色。
毕竟,田月莹无论样貌身材,实在是太完美了,若不是有女帝这样尊贵的身份庇护着她,只怕似她这般花容月貌,早就被朝中好色的臣子盯上无数次了。
不过,其余之人见到女帝的美色,也只敢在心中想想,可杨川这个畜生,却是实打实地与女帝有情爱牵绊啊!
只要不是眼瞎的人都能看出来,女帝每每看向杨川的眼神,都暗藏春色,完全就不是普通君臣对视时该有的样子!
自打见过田光耀,又有姑母暗中帮助后,久而久之,沈汪也开始认不清自己的地位了。
他杨川都能与陛下眉目传情,暗生情愫,我为何不能?
哼,此人不过仗着能吸引女人,靠着当小白脸屡屡上位罢了!他杨川能做到的,我沈汪一样能做到!
更何况,自己还有姑母这层关系在,只要扳倒了杨川,他日后便是那个唯一能站在女帝身边的大臣!
彼时,发现皇室们都开始商议如何对付杨川后,沈汪也在这股劲头的怂恿下,站在了杨川的对立面。
只见众目睽睽之下,他抽身而出,对女帝启奏道:“陛下,摄政王此举劳民伤财,乃取祸之道,陛下断不可遵从他的意愿!”
“而且,自摄政王来到大齐,过去的一年中,我大齐屡屡被战事所累,而今好不容易不再被康国针对,当好好休养生息,绝不能再让百姓为了国家大事而奔波劳累了!”
听到沈汪的一席话,皇室贵族们也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
不愧是先帝妃子的侄儿,面对外客的强权制度,他竟能独当一面,当众揭穿杨川此为的弊端!
他们皇室宗族有这样的人来做先锋,想必过不了多久,便能彻底扳倒杨川一党的势力!
只不过,皇室宗族们的想法固然很好,可女帝在听完沈汪的上奏后,却是眉头一皱,表情有些愤怒。
作为亲眼见证过火炮威力的人,她自然知道,藏在祁蒙山的数万斤硫磺石,对于大齐来说有多么重要。
如果能在短期内将其全部开采,并运送至大齐境内,则杨川便能安心培养一个强大的炮兵团,壮大大齐军威。
更何况,若能修筑一个贯穿全国的水路运河,不但运送硫磺石方便,也能让那些士绅阶层们感受到好处。
只要有足够大的货船,便能一口气运送几万斤重的货物,且通往全国各地,十分方便贸易发展。
虽然很想当众训斥沈汪,可自己毕竟是一国之君,若让宗族们看到她有意偏袒杨川一人,只会让原本就对立的局面更加严峻。
“既然王爷提议修筑贯穿全国的运河,就请说说其中之利害吧。”
末了,她还是把球重新传给杨川,也唯有他能破解此局。
接过女帝传的球,杨川只是微微一笑,而后义正词严道:“陛下,宗族皆言修建运河劳民伤财,但臣以为,国之财务既取之于民,也应用之于民。虽然挖河道对于百姓来说过于劳苦,但朝廷只要能发足够的饷银,必有许多百姓响应此事。”
“而且,修建运河乃不仅对当下有功,更是利在千秋,运河一通,我大齐子民可万代享受水运之利,让贸易成为方便之事。”
“嗯,卿之言,已令朕心动。只不过,如此巨大的工程,卿可有合适的人选,代尔总督?”
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女帝自然不能让杨川亲自总督这么耗时巨大的工程。不然,朝中万一有什么急事,一时喊不回来他,只会贻误最佳时机。
听闻此言,杨川神色凝重地回头看了一眼群臣,而后便将目光对准了李允山。
此人自萧城做知府时,便对他忠心耿耿,后来有心将他提拔为都城知府,但凡国中有什么大事自己不能亲力亲为,都会让李允山去代办。
于是,杨川果断对女帝说道:“陛下,当初我设立第一个商贸街道,便是在萧山开展的。萧山知府李允山而今到了都城任职,他不但对于贸易之事十分熟悉,更有爱民如子之德,若让他做运河工程的总督,定能让陛下安心!”
说罢,便唤了李允山一声,对方旋即出列。
只是,在这次出列后,李允山并未表现得如以往那般自在,反而额头上早已溢出汗水,眼睛也不停地看向左侧的宗族一党。
自从杨川接连出去征战的这段时日里,除了郭安经常被宗族格外针对,第二名就非他莫属了。
眼看着这些宗族的威望日益增大,自己背后的主子却又总是不在身边,他在都城办事也变得愈发如履薄冰,每天都小心谨慎。
今日杨川提出修筑运河,已经遭到不少宗族的针对,若自己言行有失,待王爷出门后,肯定又会被他们欺辱。
而这时,台上的杨川也发现李允山的神色不对劲。
看来,朝中被宗族针对的臣子,并非郭安一人。
李允山也只是因为性格敦厚,不曾去向他告状罢了。
如今这一幕,也彻底坚定了杨川想要打压宗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