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死后,李斯没有让赵高拿出皇帝遗诏,这让赵高从黑暗的权力争斗里看到了一丝亮光。
瞒下皇帝死讯,车载鲍鱼以遮尸臭,返回咸阳。
远在九原的蒙恬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劲。
皇帝陛下的身体已经很差,可都离这么近了,没道理不来九原看看。
要么是嬴政意识不清只能返回咸阳,要么是已经死了,否则绝对不可能这时候回去。
蒙恬极力劝说扶苏去看看,扶苏却道父皇命他无诏不得回咸阳,去了岂不做了那乱臣贼子?
蒙恬好不容易说服他,可这人走了一日却又回来了,想到的竟是如果嬴政问他如何知道他患病的消息,他不知作何回答。
楚易安稍微花了些笔墨描写扶苏的优柔寡断。
其实挺神奇的,从秦孝公开始,及至始皇嬴政,中间的几位秦王有脑子糊涂的,有在大事上不知如何决断的,有冲动的。
可唯独没有扶苏这般怕这怕那,胆小怯懦,只会奉君命行事的人,一个都没有。
当真是被儒家君父之命的观念教坏了脑子。
他畏惧父亲的威严,加之政治环境影响,不敢轻举妄动。
在扶苏还在优柔寡断,蒙恬还在怀疑之际,赵高已经联合李斯修改遗诏,拥立少皇子胡亥为帝。
没过多久,皇帝特使到来,下发一道诏令。
扶苏为人子,不孝,赐剑以自裁。
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安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
蒙恬不信嬴政会下这样的诏令,要面见嬴政陈情,扶苏却心如死灰,只道不争。
及至此时,嬴政去世的消息仍未传到九原。
蒙恬上书,复请诏命。
这便是蒙恬,做事稳妥第一,最是容易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还要各方兼顾。
扶苏明显是脑子被教坏的,蒙恬也不够果断,这两人凑在一起,似乎也注定了大事发生后会是怎样的结局。
蒙恬信嬴政不可能杀驻守边境的有功大臣,自始皇即位以来,他未曾杀过一个有功之臣。
哪怕忌惮王翦,哪怕吕不韦祸乱宫闱,引发嫪毐之乱……
蒙恬尚且信嬴政,可扶苏却不信自己的父亲,何其可悲?
这位深得嬴政重视的大秦长公子,就这么自尽了。
楚易安停了下来,心情真的很复杂。
后世人总为扶苏惋惜,痛恨胡亥赵高李斯等人不当人,断送了大秦江山。
可在楚易安看来,扶苏是真的很无能。
很多写历史小说的人总在假设,若是扶苏即位,秦国会如何如何。
万里江山,千秋万代。
可在楚易安看来,即便扶苏即位,他也是个废物。
他解决不了秦国的问题,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在兼并六国之前,秦国的君王每一任都各有其优秀的地方。
可兼并六国之后,这个阶层就已经腐朽堕落了。
贵族阶层的腐朽注定了秦帝国的灭亡,这是扶苏无法改变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其实就能明白,明朝朱元璋去世,太子朱标也死了,皇太孙朱允炆即位。
朱棣立马就不愿意了,在北京举兵,你敢削藩,我就敢打你。
可扶苏敢吗?
他不敢,蒙恬那三十万大军愣是被他当成了摆设。
一个皇帝没有血性,没有野心,没有比别人更长远的眼光,即便身居帝位又能如何?
尤其是现如今的秦国,六国余孽亡秦之心不死,到处搞事。
温和顺从是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只能强势镇压。
一个身边就有三十万大军的人,帝国长公子,接到一封莫名其妙的诏书就选择自尽,这样的人到底是谁会对他有所期待?
反正楚易安没有。
他辜负了嬴政对他的期待。
扶苏即位不即位,都不影响秦国的灭亡,时间问题而已。
除非下一代里能再出一个能扛大旗的人,就算比不上嬴政也不能差太远。
不过这种人如何容易出?华夏几千年历史上也没几个,只能说天意如此。
嬴政的死讯瞒了许久,总算发丧。
扶苏死后,蒙恬死罪下狱,胡亥即位,做了秦二世。
以前的大臣有的调走,有的贬黜,有的突然手握重权……
骤变之下,让九州四海,整个华夏民族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胡亥上位后,只知享乐,不想处理那些繁锁的事。
于是赵高给他提议,为了陛下早日享乐,可灭大臣远骨肉,提拔一批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的人代替那些大臣,陛下的亲信可都放到身边。
如此一来,陛下便可早日享乐了。
如此荒谬的言论,哪怕是稚子听了都会感叹何其荒谬也。
可偏偏胡亥兴奋不已,放任赵高举起屠刀。
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从没有哪个时期敢‘灭大臣远骨肉’,却被赵高立了起来。
杀戮真正兴起的时候远比赵高想的还要残酷。
那些和嬴政一起开创大秦帝国的功勋重臣、始皇帝的儿女们,几乎无一幸免的被杀戮,罢黜,囚居。
这场全面杀戮狠狠掘断了秦帝国的政治根基。
三公九卿泯灭,嬴氏皇族血肉横飞,权利框架轰然倒塌,奸佞宵小充斥庙堂……
消息传入陇西,嬴氏部族愤怒不已,男女老幼聚集起来要杀向咸阳,被子婴拦了下来。
这时候杀过去不就是送死吗?
嬴氏皇族的精神支柱和整体力量在这场屠杀下轰然溃散。
紧接着各地爆发起义。
程胜率先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攻向大泽乡,涌向蕲县,飞快占领了周边县城,于陈城称王立国。
此次立国称王带给天下的震撼远远超过这次暴动本身。
在陈胜称王后,各地潜在的反秦势力几乎全部打着各种旗号举事了。
犹如一颗火星蹦进了油桶,彻底点燃了秦末混战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