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有名?
听到朱辰这话,朱元璋不由得眼神一亮。
对于出海殖民,现在的朱元璋基本上已经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是他心中始终都还是有一个疙瘩。
无故兴兵,从来都是兵家大忌。
所以他曾数次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切记不可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
师出有名,则是华夏军事和政治思想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武王伐纣以“吊民伐罪”为名,通过《牧誓》罗列纣王罪行,将军事行动包装为“天命所归”,奠定了中原王朝“义战”的传统。这种合法性建构使周王迅速获得诸侯支持,战后分封制度得以稳定运行。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操作,使其在官渡之战中获得道义优势;相反诸葛亮北伐必称“兴复汉室”,而非单纯扩张领土。
所以,即便在实力悬殊情况下,“有名”的军事行动仍能维持长期战略主动性。
到了后来的朱棣起兵造反,都是打着《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即便是到了今天,从全球各地冲突中各方争夺";反侵略";话语权,到全球碳中和行动的话语博弈,都证明“师出有名”这一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演绎维度。
所以,师出有名究竟有多重要,可见一斑。
可是,现在你是要去侵占,掠夺他国的资源和财富,又有什么“师出有名”的理由呢?
朱元璋几人都是满眼疑惑的看着朱辰,侧耳听他说下去。
“在华夏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里,中国之所以叫中国,因为我们自认是世界的中心,我们的土地是最富饶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明是最开化的,我们的人也是最知礼仪的,而周围的国家落后的,愚昧的,野蛮的,未开化的,所以也称之为蛮夷,或者四夷,对吗?”
朱元璋几人点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身为华夏子民,炎黄子孙,都是以正统自居,内诸夏而外夷狄,诸夏有礼,而蛮夷无,这是千百年来民族观的主流。
后来甚至有了“华夷之辨”。
所谓华夷之辨,便是如何区辨华夏与蛮夷,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
受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古代华夏没有民族主义。
但实际上,古代华夏人具有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最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
先秦时期,人们严格地以文化(服饰、礼仪、思想、道德等)严格区分先进的华夏族与落后的蛮夷,到了汉晋开始,以血缘为主要因素区分。
朱元璋自己在《讨元檄文》中,便指责蒙元“以夷变夏”,导致“冠履倒置”,将民族矛盾推向道德审判高度。
而后来的顾炎武,在《日知录》将“亡国”(改朝换代)与“亡天下”(夷狄入主)严格区分开来。
只不过到了现代,反倒是有了崇洋媚外的思想,悲夫!
朱辰道:“既然四海皆是蛮夷之地,其民愚昧,那作为更高等更先进的文明,咱们是不是应该本着有教无类的胸襟,去教化他们?是不是有责任统治和引导其他种族?即使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
闻言,朱元璋的眼神猛地亮起,其他人也都是若有所思。
原来还可以这样!
“除此之外,咱们还可以给他们传播咱们的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结他们的‘野蛮习俗’。”
“同时也可以传播咱们的语言和文化,让他们感受咱们的语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甚至可以是经济援助,是为了帮他们开发资源,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因为他们不懂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财富。”
朱元璋等人都是深以为然的点头,而一旁的徐达则是微微皱眉。
这个朱先生还真是诡计多端,去抢人家的东西,还说得这般的冠冕堂皇?
朱辰像是回答他心中吐槽一般,道:“事实上,这不仅仅是美化和掩饰的借口,如果做得好,被殖民地确实是能够有得到发展的,而被殖民的百姓也是真的会转过头来感谢咱们。”
历史上也是如此。
英国几乎殖民了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是后来那些殖民地独立以后,真正恨英国的国家并没有多少个。
英国的语言和文化,深深的影响了每一个被殖民的地区。
甚至在后来,很多被殖民地区的人们都还怀念那段被殖民的时期。
朱辰继续道:“至于具体的做法,首先无外乎武力压制,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踩一捧一,扶持傀儡政权,继而进而进行资源和财富的掠夺与剥削,同时进行文化上的同化与精神上的控制。”
“总之,殖民手段的本质是,武力加制度加洗脑,三位一体。”
“武力开路,以军事力量征服。”
“制度固化,进行政治经济上的控制。”
“文化驯化,消除反抗意识。”
“殖民主义不只是满足于控制一个民族的身体,更要占领其心灵。”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马皇后,乃至徐达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