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退走了,大汉朝的重建计划也提上了日程。
这场战争对汉朝的损失是空前的,大汉几乎是倾尽了国力,才守住了长安。
刘恒先是给死去将士们的家人予以重恤,随即又安排士兵安抚受劫掠地区的百姓。
士兵和百姓的死伤不是很大,但是物资的损失是巨大的,储备的大多数物资都让匈奴人给抢走了。
为了确保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事,刘恒将原先的关隘全部修整一遍,又调派了大量的士兵把守,可以做到相互支援,相互配合。
刘恒彻底认清了匈奴人的面目,将匈奴提出的和亲建议严词拒绝,算是和匈奴彻底撕破脸了。
给也要抢,不给也要抢,匈奴要真有本事,就再发兵到长安来抢,刘恒说什么也不会再给了。
在这件事上,苏云坚决支持刘恒。
汉匈之间已经彻底决裂,再送女人过去等于羊入虎口,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
张相如回京后,立即交出了手中所有的兵权。
刘恒看着张相如送上来的战报,心里还算满意。
刘恒提拔张相如为太子少师,张相如也成为日后丞相府除苏云以外的第一人。
张相如很稳,是个打防守战的好料子,刘恒有意提拔,希望他未来成为儿子的得力助手,抵御匈奴。
刘恒心里有大概的估计,和匈奴之间的战争,要想由守转攻,从自己算起怕是至少三代人的努力。
所以儿子缺的仍然是防守型人才,至于日后的进攻型人才,就交给儿孙自己去培养吧。
“哎呀云哥,好久不见,可想死我了。”
苏云一进京,刘恒马上宣他面圣。
“好了好了,怎么还和小孩子一样?
大汉的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终是赢下了这一仗,接下来怎么治理,可是要交到你手上来了。”苏云摸着他的头,就像当年那般。
刘恒愣了愣,倒也没有推开。
他想到了小时候。
由于从小缺少父爱,对于这个动作,刘恒视为特殊的关心,因此很享受这种感觉。
如今,不经过刘恒同意,敢这么对刘恒的,除了薄太后外,恐怕也就云哥一人了……
……
“云哥,战报我都看过了,这一回你确实也立了大功,但我不能都封赏给你。
倒不是我对云哥忌惮,而是军功是有数的,我有意培养张相如、周谷等将,希望未来他们能够独当一面。
所以云哥……”
“没关系,你随便安排,我现在地位已经可以说仅次于你,而且我可能过上一段时间就要下野了,天天待在这朝堂之上,我也想歇歇了……”
累倒是其次的,虽然自己是长生的,可小丫头不是。
她已经渐渐的老去,自己想在她最后的年间好好陪陪她。
另外,苏云也不想暴露自己长生者的身份,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就得退下去。
听了这话的刘恒大惊,“云哥,这朝堂之上处处都是危机,我现在只信任你,要没有你替我出谋划策,我真的没有信心啊!”
苏云拍了拍他的肩头,“放心吧,十年之内我是不会走的,现在的问题那么多,我也不忍心光靠你一个人解决。”
还没有将程不识培养起来,自己现在是不能离开的。
必须有一位在朝堂中举足轻重的人,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才能很轻松的返回朝堂。
要是从底层做起的话,自己这些年的积累也就浪费了。
周亚夫那孩子虽然和自己近,可他的性格太过高傲,明显不适合知道自己的身份。
而程不识是自己看小看大的,和自己很亲,同时也是个很沉稳的人,比周亚夫更值得信任。
见云哥这么说,刘恒也没有阻拦。
自大汉开国到今,也已经有了36个年头;
也就是说,云哥已经为老刘家服务了36年了。
再过个十年就是46年了,云哥也都70多岁了,让他一直待在朝堂中,自己也确实于心不忍。
“好,云哥,我也不难为你,就按你说的十年,
十年之后我就批准你下野,准许你离开长安,回封地颐养天年。”
苏云面无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谢过恩后,苏云没有再多说一句话,静静的退下了……
……
这一战的损失不小,几乎将刘恒十几年的积蓄都打光了。
幸好有云哥提供了曲辕犁,以后耕地更加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就增加了粮食产量。
只要在给刘恒足够的时间,大汉一定能够东山再起!
就在此时,晁错又上书刘恒,写成了着名的《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
这是晁错根据这次战争,所总结的经验。
晁错认为,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来得快,去得也快,抢完了就跑,即便有汉人协助,匈奴人也改变不了原来劫掠的本性。
而大汉是农业国,要想抵御匈奴,农民就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农活,商人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利益;
这样的话,国家还如何提发展呢?
因此,还不如将百姓迁徙到边境上,利用百姓来完成大汉朝的屯田政策,百姓在生产的同时,还可以渐渐被训练成抵御匈奴的士兵,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朝廷要让百姓自愿迁徙,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
对有罪的,赦免其罪;对无罪的,赏金封爵。
对晁错提出的建议,刘恒深以为然。
由朝廷出资,鼓励百姓去边境上耕种屯田,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后期的成效也是很明显的。
长久下来,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虽然现在朝廷的负担很重,要战后重建,要练兵,还要培养战马;
但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大汉日后不再被侵略,既然目的相同,刘恒就是勒紧裤腰带,也会全力支持百姓去边境上屯田耕种。
刘恒亲自拟诏,表示朝廷会全力支持晁错的建议,开始迁徙百姓募兵屯田。
————————————
让匈奴人打到长安附近,刘恒心里始终不踏实,总觉得愧对高皇帝。
因此,刘恒将今年的祭祀活动提前了。
同时,刘恒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刘恒诏令扩大祭祀的场所和器物,并向全天下的人解释了其中的道理。
“朕常听说,祭祀官在祈祷时,都将福德归于朕一人,而从来没有为百姓祈过福,朕对此深感惭愧。
以朕这种德薄之人,怎么配得上全大汉的福运呢?
朕是大汉的罪人,差点让匈奴人打到长安来,若不是天下的百姓死命相抵,如今的朕又怎能在这安稳地祭祀呢?”
因此,刘恒下令,日后的祭祀官不要再光为刘恒一人致敬祈祷,要为天下的每一位百姓祈祷,要将大汉的德运分给天下的每一位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