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父和族里关系不算亲近,商人重利轻别离,对于家乡以种地为生的亲戚他实在看不上,也为后来文中家产被夺埋下了伏笔。
这一次冯渊回乡,为族人做了一面大大的挡箭牌,如果说有个商人的族人,别的家族肯定不会对他们另眼相看的话。有一个进士为官的族人含金量就不可同日而语了,首先冯渊买了祭田,小孩子有可以读书识字的路子,别人家结亲也会首先考虑这个和进士沾亲带故的家族,婚恋市场可以上好几个台阶。
因此原主父母的坟不仅移回了族地,之后还会有人专门打理,冯渊留下三分之一的钱财让族里人发展,剩下的没再多说什么。别人都不是傻子,有冯渊这面大旗家族还发展不起来,那给再多的钱也是白搭。
接任后冯渊才知道江南水有多混,不过这些人争的都是盐政的利润,知道晒盐方法的冯渊预备开启新的赛道,对于江南众人那就是和颜悦色,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江南呆了一年,政绩上让皇帝有些许失望,对方还以为冯渊这个年轻人玩不过那些老狐狸,由于收到的好处通通上交,皇帝的态度虽然失望但是对他还是很信任。
就这样苟了两三年,冯渊终于在江南士族的眼皮子底下买了一片靠海的地盘,虽然一看就没有油水,可是这地盘也是来之不易。
目前江南制盐都是靠的煮盐,且大部分投向的都是太上皇身后的甄太妃母子,这也是皇帝派冯渊过来的原因。
没想到冯渊来了两三年,除了上贡一些灰色收入,完全没有打入内部的想法,不得不说皇帝已经给他打上了不堪大用的标签。
买了地盘后,又过了半年,冯渊通过密奏说了和煮盐不一样的制盐方法,并且给皇帝献上了晒出来的样品。
惊得对方立马派了暗卫查实这事,如果冯渊若说是真的,那他可以说是对江南釜底抽薪,不仅可以暗地里积累银子,一旦上皇不在,他就可以磨刀霍霍朝江南那些人下手了。
原本因为冯渊不作为,他都想牺牲自己纳贾元春为妃搞点钱用用的,这下子谁还差贾家那些三瓜两枣,毕竟盐的暴利谁都知道。
对于冯渊信上说的,可以另外派人麻痹江南那些人,皇帝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自个儿的舅舅。无他,皇帝的母妃不受宠,他的母族也没有得到太上皇重用,他自己手里也紧,顾不了他们太多,有这么个捞银子的机会,自然得紧着自家人。
至于冯渊,则被明面上处罚到了偏远之地做知府,太上皇一脉都认为是明升暗降,也没把他放在眼里。
林如海这个人精,一半家产给了皇帝,要他看顾自己闺女,一半家产给了贾家,他以为夫人和岳母约定好了两个玉儿成一家,没想到他一死女儿的处境就一落千丈,每天不是在抹眼泪就是在抹眼泪的路上。
知道了林如海的操作后,冯渊才明了,怪不得林黛玉死后没多久贾家就被抄家了,一家子把护身符作死,可不就倒霉了吗。
贾府,因为林如海离世,贾老太太的心直接偏向了史湘云这个娘家侄孙女,不只一次的提起她和贾宝玉的婚事。
元春没有成为娘娘,不能给王夫人撑腰,王家也败落了,对于婆婆的想法王夫人只能暗里不爽,明面上一点意见也没有。
甚至为了促成两小只的感情,贾母以黛玉守孝为理由特意给她分到了偏僻的院子里,深知宝玉脾性的她,还特意让两个粗使婆子去把门。
王熙凤的嫁妆填了贾府的亏空还止不住花销,印子钱也发了不少,王家的败落让贾琏对她没了怕性,在大夫人的怂恿下纳了两个富商家的女儿做妾,彻底伤了她的心,只守着女儿巧姐儿过日子再也不参与贾府的争斗了。
贾母对薛家的家产也不是不心动,可惜史家来人传话要为府中的庶子求娶薛宝钗,话中的意思很明显,薛家的钱贾家别想动。在有心人的算计下,薛蟠在为了抢夺戏子打死了人,被判了监斩候,薛家的家产也随着薛宝钗全部带进了史家。
贾家的颓势随着元春被提前放出宫越发明显,在贾母的安排下,她成了一个四品官的续弦。迎春这一次倒是没被贾大老爷给抵账了,而是嫁给了一个皇商,成为贾家新的钱袋子。
在众人眼里被皇帝放弃的冯渊,则是在慢慢沉淀自己,有晒盐的功劳在,他不怕皇帝会忘记。年纪太小带来的弊端就是外人看来不沉稳,所以他这次选择做实事,让自己在别人眼里稳下来。
“老爷,门外来了两个人,一个和尚一个道士,口口声声说不对不对,门房看着不对把人关在外面,对方不知怎么就进来了。”
听了下人的话,冯渊就知道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这是发现不对,来找自己这个该死却没死的当事人了。
让下人离开后,眼前就出现了传说中的警幻仙子的手下,其实两人长得都不差,只是一个腿脚不便一个头上疙瘩遍布,显得吓人。
两人定定的看了冯渊一眼,就在他想求助小基地的大佬时,对方却摇了摇头离开了,什么话也没有留下。
这也是夏昕运气好,这次任务的对象是和四大家族对立的,她和警幻的目标殊途同归,对方要贾家的气运,她要为原主报复贾家。
不然就她的这身修为,除了给警幻添菜,就是失去自我意识,重新成为神识回到夏园的身体。想到这里,夏昕立马把空间里护身的宝物带上,这样对方有恶意还能挡一时半会儿摇人。
“遭了,也不知道扫地僧怎么样了,不过对方那么大年纪,脑子应该很好使吧?”
想起那个总是在扫地的老和尚,夏昕就觉得有点慌,毕竟是她把人带到这里的,真要死了,心里肯定会有些过意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