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宫殿的琉璃瓦,洒在庄严的朝堂之上。恭亲王身着蟒袍,神色冷峻地站在龙椅旁,这几天,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此刻空着,散发着无形的压迫感。恭亲王都是站在龙椅旁边和众大臣们一起上早朝的,今天在龙椅旁边的椅子上,皇太后端坐在椅子上,她的眼神中透着威严与从容,岁月虽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股威严气势却丝毫不减。
随着司礼太监一声尖锐的“上朝——”,众大臣鱼贯而入,整齐地排列在大殿之中。他们的目光在空着的龙椅、恭亲王和皇太后之间来回游移,每个人的心中都揣着疑惑和不安。当众人看清皇太后端坐朝堂时,纷纷撩起袍角,整齐划一地跪下,声音洪亮而又恭敬:“皇太后千岁千千岁!太后万福金安!”
皇太后微微抬手,声音温和却又不容置疑:“免礼,都起来吧!”她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却又带着上位者特有的威严,众大臣这才缓缓起身,站定在各自的位置上。
这时,恭亲王向前一步,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几分无奈与愤怒:“这两天,京城大街小巷都在传得沸沸扬扬,说本王下毒毒死了皇上和赵靖轩皇子,传本王想夺取皇位。皇上可是本王的同父同母的亲哥哥,是谁传谣开头的呀?”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的大臣们,试图从他们的表情中找到一丝线索。
众大臣面面相觑,一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没有人敢率先发言,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卷入这场可怕的风波之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惶恐和犹豫,有的低头盯着地面,有的则偷偷地用眼角余光观察着周围人的反应。
就在这尴尬的沉默中,皇太后开口了,她的声音不紧不慢,却有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皇上那天感冒了风寒,后来吃了陈太医开的药,很快就好了。皇上前两天刚出发,是送赵靖轩皇子去少林寺学武功了,所以委托恭亲王帮他管理朝政几天。”
此言一出,大臣们心中的疑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重了。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中充满了怀疑和不确定。毕竟,京城中的流言传得有鼻子有眼,而皇太后的这番解释,实在是太过突然,让人难以完全信服。
恭亲王看着大臣们的反应,心中暗暗着急。他知道,仅凭皇太后的几句话,很难彻底平息这场风波。他再次开口,语气诚恳而坚定:“诸位大人,本王对皇上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如今皇上不在朝中,正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的时候,怎能被这些流言蜚语所左右?”他的目光一一扫过台下的大臣,试图唤起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大臣们依然心存疑虑。其中一位资历较深的老臣,犹豫了片刻后,向前迈了一步,拱手说道:“启禀皇太后,恭亲王。此事事关重大,京城流言甚嚣尘上,百姓们人心惶惶。臣等恳请太后和恭亲王能彻查此事,以正视听,还朝堂一个清明,也还百姓一个安心。”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一时间,大殿中响起一片“恳请彻查”的声音。恭亲王的脸色微微一变,他没想到大臣们竟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彻查此事,谈何容易?要是稍有不慎,引出更多的麻烦,那可就麻烦了。
皇太后皱了皱眉头,心中也在权衡利弊。她明白,大臣们的要求并非无理取闹,如果不给出一个合理的交代,恐怕难以服众。她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诸位爱卿的担忧,哀家明白。此事确实需要彻查,以还恭亲王一个清白,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但皇上临行前,交代恭亲王处理朝政事务繁多,大理寺赵大人,你彻查此事吧!刑部也要暗中调查,一有结果,即刻上报。”
大臣们听了,觉得太后所言也有道理,便不再坚持。他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看到大臣们不再反对,皇太后微微松了一口气,她缓缓起身,说道:“既然误会解决了,哀家回去休息了。你们有任何事都可以跟恭亲王商量。”说完,在侍女的搀扶下,缓缓走了出去。
恭亲王望着皇太后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对众大臣,说道:“好了,既然太后已经安排妥当,那我们就继续上早朝吧。”
于是,恭亲王继续和众大臣一起处理朝政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