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过半,大部分学子已经气喘吁吁。
他们平时都端坐在学堂,已经很久没走过这么长的路程。
毕竟在场的都是富家子弟,虽说平时油水足够,但缺乏锻炼,此时脸都白了。
私塾的甲班和乙班里的学子,起码也是富农家庭。
至于那些贫农或者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一般读到乙班就读不下去,就像是秦峰一般。
读书的开销太大,他们的家庭已经不能允许他们再继续读下去。
陈及冠也就是因为有话本收益,不然现在也会焦头烂额,不知该如何是好。
而就在这么一群学子里面,也就陈及冠面不改色,连呼吸都没变,迈着标准的四方步,精力充足。
稍好一些的是周云文,长期的锻炼还是有效果,他现在只是喘气声有些重而已。
周礼平看着学子的表现,冷哼一声,“平日叫你们习练五禽戏,莫非以为是为师诓骗你等?”
“瞧瞧尔等这副样子,若是进了考棚,若是有体力应对答卷?
学子们惭愧低头,齐齐回道:“我等知错,日后定会强健体魄。”
等来到白马镇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
今日并不遇集,泥土街面显得很是冷清,只有几个卖菜的摊贩在卖力吆喝。
当路上行人看见他们一行人后,纷纷退到两边,将道路中心让了出来。
别说面对一个秀才夫子带领的学子,哪怕是一个普通学子,他们都不敢招惹,要给予足够的尊重。
迈着四方步,来到了白马镇北边,这里更加冷清,拐过一个街道,一座带着院子的青砖大瓦房映入眼帘。
来到近前,周云文很有眼力见的敲门,一个穿着管家服饰的中年人打开门,立马拱手行礼:“小的见过周先生。”
周礼平摆摆手,和蔼道:“王兄和张兄可在府内?”
“自然是在的,先生请进。”
管家将黑色大门敞开,周礼平也不客气,迈步走了进去。
同样是石板铺的地面,院子中央有一个水池,水池泛黑,一看就知道有不少学子在水池周边练字。
“哈哈哈,周兄,幸会幸会,许久未见,今日可要痛快畅饮。”
“不错,不错,方才我便和王兄说道,你定又会迟到,等会儿必须自罚三杯。”
两个中年男人并肩迎了过来,都穿着生员服,蓄着胡须,手里拿着折扇。
周礼平站定脚步,脸上露出笑意,拱手:“王兄,张兄,幸会。”
王秀才和张秀才也拱手,礼仪周到:“周兄。”
陈及冠等人也纷纷拱手行礼:“我等见过王先生,见过张先生。”
行完礼,王秀才让管家带着学子们去学堂,他则拉着周礼平的手朝堂屋走去。
坐在太师椅上,他亲自给周礼平倒了一杯热茶,“周兄,请用茶,这可是今年的新茶。”
“多谢王兄。”
张秀才打趣看着他,“姐夫,你还是一如既往的死板,简直将礼字刻到了骨子里。”
周礼平无奈看着他,“你家中近来如何?”
张秀才点头,“一切皆好,我大姐如何?彩儿如何?文儿今日也来了吧。”
周礼平放下茶水,淡淡道:“我该回答你哪个问题。”
两人有亲戚关系,张秀才是周礼平的小舅子,也就是张氏的亲弟弟。
张秀才嘿嘿笑了一声,“你也不带着我姐回家看看。”
周礼平无奈看着他,“分明中秋佳节才回去过。”
王秀才见他们聊得起劲,连忙打岔,“今日乃是文会,不谈其他,周兄,你迟到在先,等会儿必须自罚三杯。”
周礼平不为所动,“你二人又不是不知,青山村距离白马镇最为遥远。”
白马镇三个私塾,青山村一个,望山村一个,剩下一个就是王秀才的私塾,就在白马镇。
王兄摇头,“我就知你会拿出这套说辞,今日文会还是和往年一致?”
周礼平看了看外面的天气,秋阳不晒,微风徐徐,是个好天气,点点头,“同往年一致。”
王秀才抿了一口茶水,“如何,今年可有好苗子?”
说这话的时候,他心中也郁闷的不行,周礼平名声在外,大部分的好苗子都到他私塾中去了,搞得每年文会都大出风头。
他心中也憋了一口气,想扳回一城。
周礼平脑海中浮现出陈及冠的面容,嘴角翘起,“是有一个好苗子,我已收他为关门弟子。”
张秀才惊呼,“姐夫,你有关门弟子了?”
随后,他又满脸感慨,“不知哪名学子,竟然能得你的青睐。”
王秀才则是一脸羡慕,“周兄,你好生无赖,十里八乡的好苗子尽入你囊中。”
周礼平笑着摇头,“言之差矣,能当他的老师,乃是吾之运道,说不得日后我要靠他提携。”
听他说的如此夸张,两人立马来了兴趣,“是哪位学子?”
周礼抬头望着房梁,“这人你们也见过,乃是青云兄的幼子,名叫陈及冠,今年不过九岁,四书五经已然学了三分。”
两人齐齐沉默,随后张秀才叹一口气,“青云兄......当真是天纵奇才。”
王秀才点头,“若是青云兄尚在,此时定然已是举人,往昔我等一同饮酒作诗,似在昨日。”
三人感叹许久,气氛随之变得悲伤。
张秀才自嘲,“说来惭愧,青云兄逝去后,我该照看一二他的子女。”
王秀才点头,“是我等疏忽了,等会儿定要为他幼子备上一份薄礼。”
张秀才笑笑,“正好看看冠哥儿到底有何才学,竟然引得姐夫如此夸赞。”
周礼平自信昂首,“你二人且瞧着便是。”
王秀才轻哼一声,“周兄,莫要大意失荆州,实不相瞒,今年我也收了一名好苗子,不过十岁,已然通读四书五经,在上次考校中,更是得了甲上。”
张秀才一脸苦相,“看来今日只有你二人交锋了,我的学子与往年无异。”
周礼平对他的话没放在心上,随口道:“噢?不知是哪家孩童?”
王秀才回道:“他出自农家子,家中甚贫,名叫陆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