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一路到应天。
朱允熥跟他一直聊。
这一路上,朱允熥对解士仁不只是聊天,更多的是观察,了解他的人生志向。
最终,朱允熥给他规划了一条合适的路线。
“解士仁,你想做官。”
“草民……”
“你想,但你的性格唯唯诺诺,需要磨练。先跟在朕身边,朕有很多事要向你讨教。”
“草民岂敢!陛下但有差遣,草民不敢不从。”
“以后你不是草民了,要称‘臣’。”
宁王的事还没全部解决,各地的天宁教需要清理一下。
解士仁说,只要公告天下,说宁王是天宁教的主子,并说他勾结倭寇,意图谋反,天宁教会自然瓦解。
谋士就是谋士,一语中的!
天宁教的事情解决之后,瓦剌和鞑靼就成了大难题。
蒙人好战,想跟他们完全达成和平是不可能的。
和亲不过是一时的太平。
过不了多久,瓦剌和鞑靼的战争就会结束。
他们这场斗争,已经接近尾声了。
两者算不上输赢,双方损耗都很大。
再打下去,他们就没余力来对抗大明了。
两个大汗只要不傻,便会停战。
快到应天的时候,朱允熥问解士仁,他有什么好办法来对付瓦剌和鞑靼。
“皇上,元朝中后期,瓦剌和鞑靼就开始争权夺利了,到了元朝末期,他们的争斗愈演愈烈,已经不服朝廷管辖。这两大部落之所以前期不敢觊觎元朝,后期相互攻伐,甚至与朝廷抗衡,其本质在于国家的强盛,特别是元世祖在位时,元朝之强大,已经达到最大程度,不要说瓦剌和鞑靼,就连倭寇都不敢觊觎中原。”
“说下去。”
“臣以为,想要太平,只有强国,当国家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瓦剌和鞑靼不得不怕。可也有一个前提,不能让他们拧成一股绳,必须分化他们,让他们永远处于猜忌当中。”
“继续。”
解士仁说的笑起来:“皇上,在瓦剌和鞑靼的边界处,有数百里的草原是空地,那儿只有一群小股的闲散牧民,如果在两者之间增添一个部落,建立城池、屏障,并时时挑起两家纷争,那么,瓦剌和鞑靼就没有余力来对抗朝廷。”
果然!
很早,朱允熥也这样想过。
可是,这个办法虽然好,却破绽不小。
一旦瓦剌和鞑靼发现新建的部落是朝廷安排的,他们马上就会抱团取暖,而这种消息,很难封锁的住。
也许能守得住几个月,时间一长,反而坏事。
朱允熥嘻哈的乐着:“谋士就谋士,厉害。”
“臣不敢,臣班门弄斧了。”
马车外,三通禀报:“主子,已到应天城门。”
“直接进城,不要惊动任何人,从皇宫侧门进去,传李进去御书房见朕。”
“是。”
……
御书房。
朱允熥回来,李进丁点儿都不知道。
看到多了个人,他还诧异了。
“李进,中书省的日常有什么特别的事?”
“回陛下,都是小事,唯独瓦剌和鞑靼的战斗已经接近尾声。双方互有损失,但未伤及元气。且瓦剌和鞑靼似乎言和了。”
言和?
双方打仗死伤那么多人,顶多是停战,怎么会言和呢。
略微一想,朱允熥就懂了。
因为是他派暗卫冒充双方的人,在彼此境内杀害官员的。
只要两边派遣使臣这么一谈判,沟通后就能知道。
这两股部落一旦抱团,共同举兵南下,朝廷就危险了。
“瓦剌和鞑靼议和,他们会南下么?”
李进是个闷葫芦,对此不做发言。
有中书省左丞在场,解士仁也不敢多嘴。
“怎么了,都说说,他们会不会合兵一处,或者两边进攻。解士仁,你说。”
“陛下,臣以为,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两大部落刚刚罢兵,需要休整,即使再出兵,也得等到几个月以后。”
“朕问的就是他们会不会南下,没问时间。”
“会。”
“你在马车上对朕说了不少话,其核心就两个字——分化,只有分化他们,才能不让他们联手。一旦瓦剌和鞑靼联手,那就得消耗百万兵力去抵御,这样一来,对倭寇的防御就松懈了,咱们面对的就三股势力,包括倭寇。纵使国家有那么多兵马和钱财,也没那么多粮食可供长期打仗。因此,你们得给朕想一个办法,让瓦剌和鞑靼不能出兵、不敢出兵。”
解士仁的预想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可取。
李进建议,在早朝上议论这件事。
为了针对这个,朱允熥让李进传旨中书省,命朝中三品以上官员,必须每人都拿出一个奏折提案出来,明天早朝的时候,要一一询问。
这件事关乎可是大明的存亡问题。
瓦剌、鞑靼、倭寇一旦同时攻击大明,明朝就岌岌可危了。
朱棣带的二十万人马可以守住瓦剌,但如果鞑靼偷袭大同后方,朱棣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李进,这位是解士仁,以后他就在中书省和御书房行走,官居三品,暂不设实职,他是个人才,你要多听听他的意见。”
“臣遵旨。”
……
宁王死了,朱元璋得悉后,还是挺失落的。
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
但对朱允熥杀宁王之举,他不存反对态度。
亲儿子为了谋反,和倭寇勾结,丧权辱国,丢了老朱家的人,换做老朱自己,也会杀了宁王。
而现下,锦衣卫来报,瓦剌与鞑靼和解,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的矛头就会对转大明。
双方面南下,仅靠朱棣一人是守不住的。
马赫然在沿海地区防守倭寇,王邵抵御鞑靼,可是兵马不足。
即使三方面同时对抗外敌,却还有粮草的问题呢。
大明自从开国以来,就没遇到过同时面对三股外敌的情况。
连年征战,百姓粮草被朝廷征收,现在已经到了国内断粮的时候。
如果等到明年再打,还说的过去。
“不知道允熥会怎么办。”
应付这种情况,朱元璋是没主意的,因为打仗打的是粮草,将士再英勇,也不能饿着肚子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