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叔担心自己合府遁逃,被人察觉,禀告皇上后,皇上会派兵前来缉拿。
如今过了渭水,想要追上他们是不可能了。
但是大舅子守在江州,必然会被捉拿回京,成为替罪羔羊。
他私下里与周飒赵北辰商量,不如把大舅子打晕了,绑了带回云州去。
赵北辰前世也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自然能体会唐县令那份责任感。
不肯丢下一县百姓自己逃命才是正理,否则他都看不起这位唐县令。
他知道东南郡王会进京篡位,皇上根本顾不上来追杀林家人,所以不像林二叔那么担心。
“其实最忌惮的不是天子震怒,而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唐县令,周都尉能观天象,此次旱灾会持续到明年夏天,之后数月暴雨,怕是会洪涝泛滥,两江决堤,浮尸千里,渭水一带将是首冲之地……”
赵北辰不敢泄露太多,洪涝之后,紧接着是疫病。
京城东南郡王摄政后,各地藩王不服,农民起义,朝廷根本顾不上救灾治河。
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灾祸连年不断。
李蛮子横空出世,顺他者,能吃饱肚子。逆他者,被宰了做军粮。
如此横扫南北,过了渭水,直奔西南。
赵北辰前世并不知道渭水以南江州县,县令就是二叔母的弟弟。
若知道,他定会派兵前来支援,把李蛮子狙击于渭水以北。
今世重来,从京城带回林家家眷,之后要说服林霄云,一是提前采取措施预防洪涝与疫病。
二是最好占了灵州,再派兵北上,拿下江州湖州徐州三县,将渭水沿岸严防死守。
当然,李蛮子必须要杀。
飒娘已经答应了,只要李蛮子揭竿而起,他俩就过渭河,将他绞杀于青萍之末。
“唐县令高风亮节,愿意驻守江州也好,赵某建议,开春便组织民工开挖河渠,引渭河水南下,预防明年夏天的洪涝。”
唐县令将信将疑,但旱灾之后必有洪涝,他倒也听说过。
开挖河渠,引渭河水南下,即便没有洪涝,对老百姓也有百利无一害。
赵北辰又对林二叔说:
“林郎中不必担忧,回了云州,都督知道唐县令驻守江州,必然会派兵前来支援,不会让他有事的。”
周飒知道赵北辰的计划,也爽朗一笑道:“把你们送回云州,我们再带兵回来就是了,怕什么!”
林二叔知道周赵二人本事,有他二人作保,还能说什么?
也不敢多耽误,歇了一夜,第二日便起程南下。
他们这一行人教程快,不像林霄岩兄妹,带的辎重物品多,弱质女眷也多。
过了渭河,林姑母和唐二夫人,还有几位姑娘轮流生病。
没有追兵之忧,蒋鑫三人便让骡车队缓行,一日行不得三十里。
所以他们进了云州城,已经是新年正月。
亲人聚首,自然是一番泪眼婆娑。
林都督给林二叔和姑母两家都安排了宅子,田地和商铺,足够他们日后一辈子安享荣华。
没有预料到唐老太太也带着唐县令妻儿前来投奔,暂时只能让他们寄居在林二叔宅子里,等年后再作安置。
桃花把峤舒姐弟和江黄两位姑娘都带到了周飒的宅子里。
随行的饥民被灵州截留了一小半,剩下几百人,林都督让手下安置到云定宣三府的荒地落户安家。
每家给一百斤粮食和十两银子,宅基地和田地都不用花银子,自己开荒,三年免税。
饥民山呼都督万岁。
林霄云无奈,不过如今也懒得阻止了。
万岁就万岁吧。老百姓便如此,谁给他们饭吃,谁就是万岁。
众人都忐忑不安地等着周赵两位都尉与林二老爷归来。
花灯节,云州街市熙熙攘攘,人头簇拥,好不热闹。
北城门传令兵策马而来,沿途高呼:“周都尉到了,赵都尉到了!”
消息传到都督府,将军府,老将军和老夫人,林都督,林霄岩兄妹,还有林姑母……浩浩荡荡的,去北城门迎接。
周飒沿途又带了几百灾民入西南,进了城,见了林都督,就请他先安置灾民。
林都督一挥手,早有下面的将领领着灾民去登记。
“林都督,我看灵州境内百姓气色也不错,想必是云定湖引流北上,灵州这一年灾情尚可?”
林霄云点头,拱手抱拳道:
“多亏周都尉临行前上雪崖,融雪灌水,云定湖才能灌溉云定宣灵四州,令西南百姓不曾挨饿,逃过此劫。”
不但百姓受益,灵州那位皇上派来的都督,也被林霄云暗中收服。
可谓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一州城池。
周飒经过云定湖时看过了,即便全年无雨,云定湖也是碧波荡漾。
高山雪崖之水,源源不断,滋润着西南土地与百姓。
只是赵北辰说今年夏天会有洪涝,到时候还得将天湖之水截流,引往南麓。
一番宴饮,两人回到云州自己的宅院。
罗文林和许四娘前来禀报了一番卤肉铺子的经营状况。
云州城里果然富人多,罗文林也很有生意头脑。
除了北区周飒自己名下商铺之外,在东西两区各开了一家分店。
此外,他还接了几家酒楼的单子,每日往酒楼送卤肉。
其实有好几家酒楼都想买周飒的卤肉方子,出高价的有,强势威逼的也有。
不过罗文林稍微一透露,这是神武娘子周都尉家的产业,众人都销声匿迹了。
“铺子开业不到四个月,酒楼送货生意大概有一两个月吧,年下这一个月生意尤其好,除去租商铺等成本,盈利有六百多两银子。”
罗文林如今管着外面几家铺子的总账,许四娘和王春燕则管着卤肉作坊。
三人合作一年多,早就心意相通得心应手。
几间铺子开张不到半年,能有这些盈利,与他们彼此不藏私有莫大关系。
周飒很是满意,想起来问:“你们三个的工钱,可有扣付?”
罗文林摇头,“请的作坊工人,每月给八百文工钱,我们三个等着东家你回来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