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文王十分宠信一个内侍,名叫缪贤,官拜宦者令,在政事上也颇能插手。有一天,有个外来的客人拿着一块白璧来售卖,缪贤见那玉色光泽温润,毫无瑕疵,非常喜爱,便花了五百金将其买下,还拿给玉工鉴赏。玉工一看,大为惊讶,说道:“这可是真正的和氏璧啊!楚国丞相昭阳在一次宴会上偶然丢失了这块璧,怀疑是张仪偷走的,把张仪打得差点丢了性命,张仪也因此去了秦国。后来昭阳悬赏千金,寻找这块璧,可偷璧的人不敢拿出来献给他,这块璧就这样没了下落。没想到今日竟无意中落到了您的手里,这可是无价之宝啊,您一定要小心珍藏,千万别轻易给人看。” 缪贤问道:“话虽如此,可这美玉为何就成了无价之宝呢?” 玉工解释道:“这块玉放在暗处,会自然发光,能驱散尘埃,辟邪驱魅,所以叫‘夜光之璧’。要是把它放在座位旁,冬天能取暖,可替代火炉,夏天能生凉,百步之内,苍蝇蚊子都飞不进来。它有这么多神奇之处,其他玉石都比不上,所以才是稀世珍宝。” 缪贤一试,果真如此。于是,他特制了一个宝盒,把和氏璧藏在内室的箱子里。
很快,就有人把缪贤得到和氏璧的消息报告给了赵王。赵王便向缪贤索要这块璧,可缪贤太喜欢这块璧了,没有马上献上。赵王很生气,借着外出打猎的机会,突然闯进缪贤家中,搜查他的屋子,找到了装璧的宝盒,拿走了和氏璧。缪贤担心赵王治他的罪,甚至杀了他,就想逃走。他的门客蔺相如拉住他的衣服问道:“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缪贤说:“我打算逃到燕国去。” 蔺相如又问:“您凭什么认为燕王会接纳您,而轻易地前往燕国呢?” 缪贤回答:“我以前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相会,燕王私下拉着我的手说:‘希望能和您结交。’因为有这段交情,所以我想去投奔他。” 蔺相如劝谏道:“您错了!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又受赵王宠信,所以燕王才想和您结交。这并非是看重您,而是想通过您来讨好赵王。如今您得罪了赵王,逃亡到燕国,燕国害怕赵王兴师问罪,必定会把您捆绑起来,献给赵王以表忠心,您可就危险了。” 缪贤焦急地问:“那该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您并没有犯下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没有早点献上和氏璧罢了。您要是袒露上身,背着斧锧,前去向赵王叩头请罪,大王一定会赦免您的。” 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计策,赵王果然赦免了他,没有治罪。缪贤十分看重蔺相如的智谋,把他奉为上宾。
后来,那个玉工偶然到了秦国,秦昭襄王让他雕琢玉器,玉工便说起了和氏璧如今在赵国的事。秦王问道:“这块璧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玉工就像之前对缪贤说的那样,夸赞了一番和氏璧。秦王听后,十分向往,很想见识一下这块璧。当时,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担任丞相,他进言说:“大王要是想见和氏璧,为什么不用酉阳的十五座城去交换呢?” 秦王惊讶地说:“十五座城,那可是我很看重的,怎么能用来换一块璧呢?” 魏冉解释道:“赵国畏惧秦国已经很久了!大王要是用城去换璧,赵国不敢不把璧送来,等璧到了,就把它留下。这样,用城交换只是个名义,得到璧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大王何必担心失去城池呢?” 秦王听了,十分高兴,马上写信给赵王,派客卿胡伤为使者。信中大致写道:
寡人对和氏璧倾慕已久,却一直未能亲眼一见。听闻君王得到了它,寡人不敢贸然索要,愿用酉阳的十五座城作为酬谢。希望君王能够答应。
赵王收到信后,召集大臣廉颇等人商议。大家都在纠结,要是把璧给秦国,怕被秦国欺骗,到时候璧给了,城却得不到;要是不给,又怕惹怒秦国。大臣们有的说不该给,有的说应该给,众说纷纭,拿不定主意。李克说:“派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带着璧前往秦国。如果秦国给了城,就把璧交给他们;要是不给城,就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这样才是两全之策。” 赵王看着廉颇,廉颇却低头不语。这时,宦者令缪贤进言说:“我有个门客叫蔺相如,此人勇敢且有智谋。如果要选使者去秦国,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赵王立刻让缪贤把蔺相如召来。蔺相如拜见赵王之后,赵王问道:“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先生觉得可以答应他吗?” 蔺相如回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 赵王又问:“要是璧给了秦国,城却得不到,该怎么办呢?” 蔺相如答道:“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璧,出价很高了。如果赵国不答应交换,那理亏的就是赵国。赵国不等秦国交割城池就献上璧,礼数已经很恭敬了。要是秦国拿了璧却不给城,那理亏的就是秦国。” 赵王接着问:“寡人想找一个人出使秦国,保护这块璧。先生能为寡人走一趟吗?” 蔺相如说:“大王要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意带着璧前往。如果秦国把城给了赵国,我就把璧留在秦国;不然,我一定把璧完整地带回赵国。” 赵王听了,十分高兴,当即封蔺相如为大夫,把和氏璧交给他。蔺相如带着璧,向西前往咸阳。
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到了,非常高兴,坐在章台之上,召集众多大臣,宣蔺相如进见。蔺相如把装璧的宝盒留下,只用锦袱把璧包裹起来,双手捧着,再次叩拜后,把璧献给秦王。秦王展开锦袱,仔细观看,只见那璧洁白无瑕,宝光闪烁,上面的雕镂如同天成,毫无痕迹,果真是稀世珍宝。秦王看了许久,不停地啧啧赞叹。随后,他把璧交给左右大臣,让他们依次传看。大臣们看完后,都纷纷下拜,高呼 “万岁”。秦王又让内侍用锦袱重新包好璧,传给后宫的美人把玩。过了很久,璧才被送出来,放回秦王的案几上。蔺相如在一旁等候多时,却始终不见秦王提及用城交换的事。他心生一计,上前奏道:“这块璧有个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看。” 秦王便让左右把璧传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后,连退几步,靠在殿柱上,瞪大眼睛,满脸怒容,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最珍贵的宝物。大王想要得到它,写信到赵国,我们国君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臣们都说:‘秦国仗着自己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恐怕璧给了秦国,城却得不到,不如不答应。’我却认为:‘即使是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会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的君主呢?怎么能用小人之心去揣测别人,从而得罪大王呢?’于是,我们国君斋戒了五天,然后派我捧着璧,在朝廷上恭敬地拜送。这是对大王的敬重啊!如今大王接见我,礼节却十分傲慢,坐着接受和氏璧,还让左右大臣传看,又让后宫美人把玩,这实在是太不尊重和氏璧了。由此我知道大王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所以我才把璧拿了回来。大王要是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今天就和这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我宁死也不会让秦国得到这块璧!” 说着,蔺相如拿着璧,斜眼看着柱子,做出要撞柱的样子。秦王舍不得璧,担心它被撞碎,连忙道歉说:“大夫别这样,寡人怎么敢对赵国失信呢?” 随即召来掌管地图的官员,拿来地图。秦王指着地图,从某处到某处,一共十五座城,说要划给赵国。蔺相如心里明白,这是秦王想骗走和氏璧,并非真心实意。于是,他对秦王说:“我们国君不敢吝惜这稀世珍宝,以免得罪大王,所以在派我来时,斋戒了五天,召集所有大臣,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后才送我出发。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安排好车马、礼器,具备相应的威严仪仗,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说:“好。” 于是下令斋戒五天,把蔺相如送到公馆休息。
蔺相如抱着璧回到公馆,又心想:“我在赵王面前夸下海口,说‘秦国要是不给城,我就把璧完整地带回赵国’。如今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等他拿到璧后,要是仍然不给城,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赵王呢?” 于是,他让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扮成穷人的模样,用布袋把璧缠在腰间,从小路偷偷逃走了。蔺相如还让人给赵王捎信说:“我担心秦国欺骗赵国,没有诚意给城,所以特地派随从带着璧从小路回到大王身边。我甘愿在秦国领罪,绝不负使命!” 赵王说:“蔺相如果然没有辜负他的诺言。”
再说秦王只是假装斋戒,实际上并没有真的那样做。五天过后,秦王登上大殿,摆好礼物,让各国使者都来参加,一同观看接受和氏璧的仪式,想借此向各国炫耀。他让赞礼官引领赵国使臣上殿。蔺相如不慌不忙,稳步走上殿去。见过秦王后,秦王见蔺相如手中没有和氏璧,便问道:“寡人已经斋戒了五天,诚心接受和氏璧,如今使者却没带着璧来,这是为何?” 蔺相如上奏说:“秦国从穆公以来,历经二十多位君主,都惯用欺诈手段。从前,秦国人欺骗郑国,孟明视欺骗晋国,近代商鞅欺骗魏国,张仪欺骗楚国,这些往事历历在目,秦国从来都不讲信义。我今天就怕被大王欺骗,辜负了我们国君,所以已经让随从带着璧从小路回赵国了。我甘愿领受死罪!” 秦王大怒,说:“使者说寡人不恭敬,所以寡人斋戒接受和氏璧。使者却把璧送回赵国,这分明是在欺骗寡人!” 他喝令左右上前捆绑蔺相如。蔺相如面不改色,上奏道:“大王请息怒,容我一言。如今的形势是秦国强,赵国弱,只有秦国对不起赵国的事,绝没有赵国对不起秦国的道理。大王要是真的想要和氏璧,就先割让十五座城给赵国,再派一名使者,和我一起去赵国取璧,赵国怎么敢得了城却留下璧,背负不讲信用的名声,从而得罪大王呢?我自知欺骗大王的罪过,罪该万死,我已经把奏书寄给我们国君了,也没指望能活着回去。请大王用鼎镬把我烹了吧,让各国诸侯都知道秦国因为想要和氏璧,就诛杀赵国使者,这样是非曲直就一目了然了。”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各国使者在一旁观看,都为蔺相如感到担忧害怕。左右的人想要拉蔺相如下去,秦王喝住他们,对群臣说:“就算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还白白背负不义的名声,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 于是,秦王厚待蔺相如,以礼相送,让他回国了。有学者读到这里,评论说秦人攻城略地,列国拿他们没办法,一块和氏璧又何足为惜呢?蔺相如的想法,只是怕被秦王骗走和氏璧后,赵国就会被轻视,以后难以立国。倘若秦国再索要土地、贡赋,赵国就无法再拒绝了。所以他在这里展示出赵国的实力,让秦王知道赵国是有人才的。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很贤能,封他为上大夫。后来,秦国终究没有把城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秦王心里始终对赵国耿耿于怀,又派使者邀请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共结友好。赵王说:“秦国曾经在会盟中欺骗楚怀王,把他囚禁在咸阳,直到现在,楚国人还为此伤心不已。如今又来邀请我去会盟,会不会也像对待楚怀王那样对我呢?” 廉颇和蔺相如商议后说:“大王要是不去,就显得赵国软弱。” 于是,他们一同上奏说:“臣蔺相如愿意保驾前往。臣廉颇愿意辅佐太子留守国内。” 赵王高兴地说:“蔺相如连和氏璧都能完好带回,何况是保护寡人呢?” 平原君赵胜上奏说:“从前宋襄公乘坐普通车辆去赴会,被楚国劫持。鲁君与齐国在夹谷相会时,配备了左右司马随行。如今虽然有蔺相如保驾,但还是请精选五千精锐士兵跟随,以防万一。再安排大军,在离渑池三十里的地方驻扎,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赵王问:“这五千精锐士兵,让谁来做将领呢?” 赵胜回答说:“我知道有个田部吏叫李牧,他是真正的将才。”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的?” 赵胜说:“李牧担任田部吏时,负责收取租税,我家的租税过期未交,李牧依法处置,杀了我家九个管事的人。我很生气,责备他,李牧却对我说:‘国家所依靠的是法律。如今要是纵容您家不奉公守法,那么法律就会被削弱,法律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诸侯就会发兵来犯,赵国都保不住了,您又怎么能保住自己的家呢?以您的尊贵地位,要是能奉公守法,法律得以确立,国家就会强大,您也能长久地保住富贵,这不是很好吗?’他有这样非凡的见识和考虑,所以我知道他可以担任将领。” 赵王于是任命李牧为中军大夫,让他率领五千精兵随行护卫。平原君则率领大军跟在后面。廉颇把赵王送到边境上,对赵王说:“大王前往如虎狼般的秦国,事情实在难以预料!如今我和大王约定:估算来回的路程,加上会盟的礼仪结束,最多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超过三十天您还没回来,我就请依照楚国的先例,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念想。” 赵王答应了。于是,赵王一行人到达渑池,秦王也到了,双方各自住进馆驿。
到了约定的日子,秦、赵两国国君按照礼仪相见,摆下酒宴,表面上气氛融洽。酒喝到半醉时,秦王说道:“寡人私下听闻赵王擅长音乐,我这里有一把宝瑟,请赵王弹奏一曲吧。” 赵王顿时涨红了脸,但又不敢推辞。秦国的侍从将宝瑟放到赵王面前,赵王弹奏了一曲《湘灵》,秦王不停地称赞。弹奏结束后,秦王说:“寡人听说赵国的始祖烈侯喜好音乐,君王您真是传承了家族的才艺啊。” 随后,秦王回头示意左右,召唤御史,让他记录下这件事。秦国的御史拿起笔和竹简,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命赵王弹奏瑟。”
蔺相如见状,立刻上前说道:“赵王听闻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我恭敬地献上盆缶,请秦王敲击,以此相互娱乐。” 秦王一听,顿时变了脸色,十分生气,没有回应。蔺相如随即拿起盛酒的瓦器,跪在秦王面前请求,秦王还是不肯敲击。蔺相如说:“大王是仗着秦国强大吗?如今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的颈血就能溅到大王身上!” 秦王身边的侍从喊道:“蔺相如无礼!” 想要上前抓住他。蔺相如瞪大双眼,大声呵斥,怒发冲冠,侍从们吓得惊恐万分,不自觉地倒退了好几步。秦王心里虽然不高兴,但忌惮蔺相如的强硬,只好勉强敲击了一下盆缶。蔺相如这才起身,召唤赵国的御史,也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赵王命秦王敲击盆缶。”
秦国的大臣们心中愤愤不平,在宴席上站出来,对赵王说:“今日赵王前来赴会,希望赵王割让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蔺相如也立刻对秦王说:“礼尚往来,赵国既然进献十五座城池给秦国,秦国也不能不回报。我们也希望秦国能把咸阳献给赵王,为赵王祝寿!” 秦王赶忙说道:“我们两国国君友好相会,诸位不必多言。” 于是,秦王让左右侍从继续进酒,大家表面上尽情欢乐,宴会这才结束。
秦国的客卿胡伤等人私下劝说秦王,要拘留赵王和蔺相如。秦王却说道:“探子来报,赵国防备十分严密。万一事情不成,定会被天下人耻笑。” 于是,秦王越发敬重赵王,与赵王相约结为兄弟,承诺永不侵犯赵国。秦王还让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到赵国去做人质。大臣们纷纷说道:“两国约定友好就足够了,何必送质子呢?” 秦王笑着解释道:“赵国如今正强大,不可图谋。不送质子,赵国就不会信任我们。赵国信任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才会稳固,这样我才能专心对付韩国。” 大臣们听后,都心服口服。
赵王告别秦王,返回赵国,刚好三十天。赵王感慨道:“我有了蔺相如,就如同泰山般安稳,赵国也像九鼎般贵重。蔺相如功劳最大,群臣无人能及。” 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相,职位排在廉颇之上。
廉颇得知后,十分恼怒,说道:“我有攻城略地、浴血奋战的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靠耍耍嘴皮子,就位居我之上。况且他原本只是宦官的门客,出身低贱,我怎么能甘心在他之下呢?要是再见到蔺相如,我一定杀了他!” 蔺相如听闻廉颇的这番话,每次到了上朝的时候,就借口生病不去,不愿与廉颇碰面。蔺相如的门客们都觉得他胆小怕事,私下里议论纷纷。
有一天,蔺相如外出,恰好廉颇也出门了。蔺相如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队在前开道,急忙让车夫把车驶进旁边的小巷躲避,等廉颇的车队过去后才出来。门客们见状,更加气愤,相约一起去见蔺相如,劝谏道:“我们离开家乡,抛下亲人,来到您的门下,是因为您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所以才仰慕您、追随您。如今您和廉将军同朝为官,职位还在他之上,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不予以回击,在朝堂上躲着他,在街市上也躲着他,您为什么这么害怕他呢?我们都为您感到羞耻!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道:“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有原因的,只是诸位没有察觉到罢了!” 门客们说道:“我们见识短浅,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请您明示。” 蔺相如问道:“诸位觉得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门客们都回答:“当然是秦王更厉害。” 蔺相如接着说:“以秦王那样的威严,天下无人敢与之抗衡,而我蔺相如却能在朝堂上大声斥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才能平庸,难道会唯独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如今如果我们两人像两只老虎一样争斗起来,势必不能同时生存,秦国一旦得知,必定会趁机侵犯赵国。我之所以忍辱退让,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将个人的恩怨放在次要位置啊。” 门客们听后,这才心悦诚服。
没过多久,蔺相如的门客和廉颇的门客,有一天在酒馆中不期而遇,双方为了座位发生争执。蔺相如的门客说:“我们主人因为国家的缘故,对廉将军一再谦让,我们也应该体谅主人的心意,让着廉将军的门客。” 然而,廉颇的门客却越发骄横。
河东人虞卿游历到赵国,听闻蔺相如门客转述蔺相如的话,便去游说赵王,说道:“大王如今的重臣,不就是蔺相如和廉颇吗?” 赵王回答:“没错。” 虞卿又说:“我听说前代的大臣们,相互协作,恭敬和睦,共同治理国家。如今大王倚重的两位重臣,却让他们彼此对立,这可不是国家的福气啊。蔺相如越是谦让,廉颇却越不能体谅他的苦心;廉颇越发骄横,蔺相如却不敢去挫他的锐气。在朝堂上,他们有事不共同商议;作为将领,遇到危急情况也不相救,我私下里为大王感到担忧!请让我去调解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为大王分忧。” 赵王说:“好。”
虞卿前去拜见廉颇,先是称赞了他的功劳,廉颇听后十分高兴。虞卿接着说:“论功劳,没有人能比得上将军您。但论度量,还得推崇蔺相如。” 廉颇一听,顿时生气地说:“他不过是个靠耍嘴皮子获取功名的懦夫,有什么度量可言?” 虞卿说:“蔺相如可不是懦弱之人,他的见识非常深远。” 接着,虞卿转述了蔺相如对门客说的那番话,并且说道:“将军您如果不想在赵国立足也就罢了,如果想在赵国立足,而两位大臣一个谦让,一个相争,恐怕盛名最终不会落在将军您身上啊。”
廉颇听后,十分惭愧,说道:“如果没有先生您的这番话,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我和蔺相如相比,差得太远了。” 于是,廉颇让虞卿先去蔺相如那里表达自己的歉意,自己则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家门口请罪,说道:“我心胸狭隘,不知道相国您能如此宽容,我就算死也无法赎罪!” 说着,便长跪在庭院中。蔺相如赶忙快步走出,将廉颇扶起,说道:“我们二人一同侍奉国君,都是国家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深感荣幸,何必行此大礼呢?” 廉颇说:“我性情粗暴,承蒙您的宽容,真是惭愧至极!” 说着,两人激动得流下泪来。蔺相如也跟着落泪。廉颇说:“从今往后,我愿与您结为生死之交,就算砍头也不会改变!” 廉颇先下拜,蔺相如也回拜。随后,两人摆下酒宴,热情款待彼此,尽欢而散。后世所说的 “刎颈之交”,指的就是他们二人。有位无名诗人曾写诗道:
引车趋避量诚洪,肉袒将军志亦雄;
今日纷纷竞门户,谁将国计置胸中!
赵王赏赐给虞卿黄金百镒,封他为上卿。
当时,秦国的大将军白起击败楚军,收复郢都,设置南郡。楚顷襄王战败逃走,向东退保陈地。秦国大将魏冉又攻取黔中,设置黔中郡,楚国因此更加衰弱。于是,楚国派太傅黄歇陪同太子熊完到秦国做人质,请求讲和。
白起等人又攻打魏国,一直打到大梁。魏国派大将暴鸢迎战,结果战败,四万士兵被杀,魏国只好献上三座城池求和。秦国封白起为武安君。不久,客卿胡伤再次攻打魏国,击败魏国将领芒卯,夺取南阳,设置南阳郡。秦王把南阳赏赐给魏冉,封号为穰侯。之后,秦王又派胡伤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韩国,围攻阏与。韩厘王派使者向赵国求救。
赵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议:“韩国,我们该不该救?” 蔺相如、廉颇、乐乘都说:“阏与道路艰险又狭窄,救援不太方便。” 平原君赵胜则说:“韩国和魏国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如果不救,秦军转头就会攻打赵国!” 赵奢则沉默不语。赵王单独询问他,赵奢回答说:“道路艰险狭窄,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穴中争斗,勇敢的将领才能取胜。” 赵王于是挑选了五万大军,让赵奢率领去救援韩国。
赵奢率领军队出了邯郸东门三十里后,传令安营扎寨。一切安排妥当后,他又发布命令:“凡是谈论军事的,一律斩首!” 之后,赵奢就关闭营门,高枕无忧地躺着,军中一片寂静。秦军擂鼓呐喊,整军列阵,声音震天动地,就连阏与城中的屋瓦都被震动了。一名军吏前来报告秦军的情况…… 赵奢认为他违反了军令,立刻将他斩首示众。就这样,赵奢的军队停留了二十八天,没有继续前进,每天只是派人加固营垒,深挖壕沟,做出坚守自保的架势。
秦国将领胡伤听说赵国派了救兵,却一直不见救兵到来,便再次派间谍去打探,间谍回报说:“赵国果然派了救兵,领军的是大将赵奢。他们出了邯郸城三十里后,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了。” 胡伤不太相信,又派自己亲近的侍从直接进入赵军营地,对赵奢说:“秦军攻打阏与,很快就要拿下了,将军要是能作战,就赶紧过来!” 赵奢说:“我们国君因为邻国告急,派我来防备秦军,我怎么敢和秦军作战呢?” 接着,赵奢准备了丰盛的酒食款待秦国使者,还让他在营地四处查看。秦国使者回去后,向胡伤报告,胡伤听后十分高兴,说:“赵军离开本国才三十里,就坚守营垒不前进,还不断加固营垒,自保之意明显,已经没有作战的意图了,阏与肯定会被我们拿下。” 于是,胡伤不再防备赵国军队,一门心思攻打韩国。
赵奢送走秦国使者后,大约过了三天,估计使者已经回到秦军营地,便下令挑选一万名擅长射箭、惯于作战的骑兵作为前锋,大军跟在后面,士兵们口中衔着枚,卷起铠甲,日夜兼程。经过两天一夜,赵军到达韩国境内,在距离阏与城十五里的地方,再次安营扎寨。胡伤得知后,十分恼怒,留下一半兵力继续围城,调集所有老营的兵力,前来迎战。
赵军中有个军士叫许历,写了一个竹简,上面写着 “请谏” 二字,跪在营前。赵奢觉得很奇怪,下令取消之前 “谈论军事者斩” 的命令,召见许历,问道:“你想说什么?” 许历说:“秦军没想到赵军会突然到来,他们来势汹汹。元帅一定要集中兵力,加强阵势,以防秦军冲击,不然必定会失败。” 赵奢说:“好。” 随即传令列阵等待秦军。许历又说:“《兵法》上说:‘占据有利地形者胜。’阏与的地势,北山最高,而秦军将领却不知道占据,这是留给元帅您的,应该赶紧占领北山。” 赵奢又说:“好。” 当即命令许历率领一万士兵,占领北山岭。这样,秦军的一举一动,赵军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胡伤的军队赶到后,就来争夺北山。北山山势崎岖,秦军中有几个胆大的冲上前去,都被赵军的飞石击伤。胡伤气得暴跳如雷,指挥士兵四处寻找上山的路。突然,鼓声大作,赵奢率领军队杀到,胡伤命令分兵抵抗。赵奢将一万名弓箭手分成两队,左右各五千人,向秦军乱箭齐发。许历则率领一万人从山顶上顺势杀下,喊杀声如雷,赵军前后夹攻。秦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四处逃窜,大败而逃。胡伤的战马失足摔倒,他差点被赵军俘虏,幸好遇到兵尉斯离率领军队及时赶到,拼死将他救出。赵奢追击了五十里,秦军根本无法扎营抵抗,只能往西逃窜,阏与之围就这样被解除了。
韩厘王亲自犒劳赵军,写信向赵王致谢。赵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蔺相如、廉颇相当。赵奢还举荐许历,称赞他有才能,赵王便任命许历为国尉。
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喜欢谈论兵法,家中所藏的《六韬》《三略》等兵书,他看一遍就能记住。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谈论军事,指点江山,目中无人,就连赵奢也难不倒他。他的母亲很高兴,说:“有这样的儿子,真可谓是将门出虎子啊!” 然而,赵奢却忧心忡忡,一脸严肃地说:“赵括不能担任将领。赵国不任用赵括,那是国家的福气啊!” 母亲不解地问:“赵括把您的兵书都读完了,他谈论军事时,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及,你却说他‘不可为将’,这是为什么呢?” 赵奢解释道:“赵括自认为天下无人能比,这正是他不能为将的原因。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小心翼翼,广泛征求众人的意见,还担心会有疏漏;而赵括却把战争说得轻而易举!如果他掌握了兵权,必定会刚愎自用,别人的忠言和良策根本听不进去,他带兵打仗,必定会失败。” 母亲把赵奢的话告诉赵括,赵括却不以为然,说:“父亲年纪大了,胆子变小了,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两年后,赵奢病重,他对赵括说:“战争充满凶险,这是古人早就告诫过的。你父亲我担任将领多年,直到今天才避免了战败的耻辱,死也能瞑目了。你不是当将领的料,千万不要妄居其位,败坏家门!” 接着,他又叮嘱赵括的母亲:“日后如果赵王征召赵括为将,你一定要把我的遗命告诉他,让他推辞。兵败辱国,可不是小事啊!” 说完,赵奢就去世了。赵王念及赵奢的功劳,让赵括继承了马服君的职位。不知道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