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数日考场已经被考官封闭,每日都有官兵在外面巡逻,就怕有人偷偷进去放小抄他们发现不了。
谢清风他们直到考试那天才能进考场,每人一间号舍,共有数千间号舍,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黄.....”来编号,光是供给学子们换衣的房间也有七八百间。
和现代的高考不同,考生是不能提前进去看考场和号舍的。不过这号舍有上千间,官府也没有那么不近人情地让考生们自己找号舍,在乡试报名成功之后都会发一个考场的地图。
根据地图很好找位置。
寅时三刻的贡院外面天还是黑的,仅有半轮残月的稀薄月光照着地面。穿着青衫的生员们早已在贡院十二个门前排出蜿蜒长龙等待开门。
要考九天,饭食贡院会提供。
谢清风早就听说贡院的饭食难吃,他准备了很多干粮在考篮里。不过每个考生能带的考篮只有规定的大小,他带得再多也不可能覆盖九天的食量。
所以他决定到时候吃一半贡院的饭食再吃一半自己带的干粮,实在吃不下就不吃了。反正也不能吃太多了,吃多了就要上厕所。
一场考试有三天,乡试不像县试那样在没收卷前去上厕所会被盖上屎戳子,但若你一天去如厕的次数大于两次,还是会被巡绰官用墨笔在其卷尾记“出恭三次”,朱笔批上“曳白可疑”的话。
卯时一到,众生员们手持浮票由保廪唱名进入贡院。
唱到“应封府武连镇大羊村谢清风”时,谢清风连忙举手大声喊到。
随后两边的兵丁用铁钳挑开他的考篮,带的干粮毫不意外地被掰成碎渣,连他头上束发的青布带都要浸水查验是否藏匿米书。
过完第一道检查,后面就是谢清风最紧张的更衣。
她没想到贡院里面的更衣室比前面的几场考试的还要简陋,居然没有门,只是用个蓝色的布帘挂着。
看到这情形她都想骂娘。
“那边那个,磨蹭什么呢!快点更衣!”监督考生换衣的小吏见谢清风站在原地,连忙呵斥道。
听到此,谢清风连忙拿着乡试的衣服进去。
【宿主勿怕,系统已开启防护模式,就算有人此时闯进来也会被清除记忆。】
“嗯。”谢清风听到系统的话心定了定,动作麻利地迅速赶紧换好衣服出去。明明是初秋凉爽的天气,他的额头却出了一层薄薄的汗。
谢清风是黄字八号考棚第三十三舍,号舍很小,谢清风双腿完全撑不开,他暗忖估计晚上只能蜷缩着睡了。
众考生们入棚后,主考翰林侍读着青罗盘领官服,率监临史、提调官向北行三跪九叩礼后才打开贴有“礼部封印”的黄绸题匣。
随后云板三响,十个受卷官在不同的考棚高诵完乡试考生需要遵守的准则后,才将第一场的题目分置各考生手里。
每个考棚离受卷官的距离都不同,所以考生们拿到卷子的快慢也不一样。虽然在做题时间上并不是完全公平,可能有些人就差那么几分钟就写完了。
但这也没有办法,科举也是要看几分运气的考试。
毕竟是乡试,谢清风多少还是有点紧张的,不过他在拿到题目后这点紧张已经消失殆尽。
三篇四书义,四篇经义。他在检查试卷错漏的时候就看完了几道,都是他平日里反复研习过的内容,书都不能再熟了。
第一道题出自《论语·八佾》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个题主要是阐发君子之争的礼义内涵,结合射礼论争竞之道。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缓解考生紧张的情绪,这题很简单,大概是府学岁考的难度。
谢清风提笔写道:《论语》载射礼之争,实彰君子竞德之要。争在射侯,而礼贯始终,故曰“其争也君子”.......是知君子之争,争于仁义之场,较于德行之域。
这题的四书义破题主要是围绕着君子的竞争,是在仁义的领域、德行的范畴内进行写就可以了。
他在稿纸上写字的速度很快,检查一遍无误后再沉下心往试卷上誊抄。
誊抄过程他特意地放慢了速度,这是第一题门面题,阅卷大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题目,可不能图快。若是给留下不好的印象,后面的题就算写出花来也消除不掉这坏印象。
第二题谢清风也觉得很简单,题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这句话来自《大学·传第六章》。
破题以慎独为本,论诚意在修身中的实践。强调的是一个人在修养自身品德时,要做到真诚,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要一致,不能虚情假意。
虽然谢清风对这句话不是很赞同,他觉得慎独是对的,但不能慎独到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完全一致,有些时候还是得藏拙,要有点城府。
不然被人坑死都不知道。
君子论迹不论心嘛。
就像此时,虽然他不认同这句话,但他还是违心地写下:诚意之功,始于不自欺,达于慎独。好恶之真,如应斯响,此《大学》明明德之枢机。
若是他真认同这句话,写下和这个题目相反的意思,阅卷官看到他的破题估计会嗤笑他一个无名小卒也敢质疑大儒的思想,直接给他一个黜落。
乡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后面的四题谢清风都写得很顺,他甚至觉得乡试的题目比院试还简单。
直到他看到最后一道题,人都傻了。
“春,王正月,公即位。”
就七个字。
不是。
啊?
这怎么写?
谢清风对四书五经滚瓜烂熟,这句话出自《春秋·隐公元年》。
但,它有什么含义呢?
这句话不就是跟小学生写日记时会写的:“星期日,晴,今天我去公园玩了。”的意思差不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