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天色彻底暗下。
院中灯火通明,她把碗筷刚收拾干净。
孟静暖正准备进屋,门外忽然传来几声敲门声。
随后传来一道小心翼翼的男声。
“孟娘子在家吗?是我,刘三儿。”
她脚步一顿,转头看了韩廷烨一眼。
他也微微皱眉,走过去开门。
门一开,月色下站着三四人。
为首的是刘三儿,后头还跟着两个面黄肌瘦的汉子。
他们衣裳洗得发白。
几人一见到孟静暖便齐齐跪下。
“孟娘子,大恩不言谢,我们这些人……真是感激不尽!”
刘三儿一边说一边眼圈发红。
“咱们种的那些粟米、菜苗全都发了芽,长得比之前用的种子快得多、壮得多。”
孟静暖闻言随即快步将他们搀起来。
“快别跪,我是做了点小事。”
刘三儿眼神发亮。
“娘子,您这不是小事,是救命的大事!还有件事……今儿来了个衙门里的管事来找我们,说是听说我们种出了粮食,想来看看,问我们要不要合作,说官府那边也缺粮。”
孟静暖神色微变。
“合作?”
她重复一遍,随即看向他们。
“你们怎么说的?”
“我们没敢答应,只说种子是别人给的。”
“你们做得对。”
孟静暖脸色未变。心中却升起了警惕。
她沉默片刻。
“你们听好了,不管官府说什么都别答应,先推说地还未成,该敷衍就敷衍着,别把种子的来处说出去,也别轻易答应他们别的要求。”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满是疑惑。
“孟娘子,咱们不是一直想把这种法子推广出去吗?怎么反倒不许他们插手了?”
“他们不是寻常百姓。”
孟静暖眼神沉了几分。
“官府要的是收成和控制,不是让你们填饱肚子,他们若真介入,这片地还归不归你们可难说。”
“就算真要合作,也得我们先谈好条件。”
刘三儿猛地点头。
“听明白了!咱们先装傻,啥都不答应,能拖就拖。”
“这才是正理。”
“回去让大家把地守好,先顾眼前的活路,其他的我会安排。”
几人感激涕零,连连点头,又谢了几句才退下。
韩廷烨一直在旁没说话。
待门合上,他才开口。
“你早就料到官府会盯上?”
孟静暖转身进屋。
“他们盯的不是难民,是活着的希望。”
“所以,越是这样,我越得护着这些人,他们要是被收了地,再想翻身就难了。”
……
不到三日,孟静暖卖出去的第一批种子,便有了好的消息。
最先发现的是那几个贫苦的婆子。
她们在自家院后巴掌大的菜地里撒下种子。
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谁知不过三四日,原本光秃秃的地头,竟已冒出一排排嫩绿的芽。
一夜之间就能看出明显变化。
甚至比她们往年用的菜籽都长得精神。
邻里路过时一瞧,都忍不住驻足。
“你家这菜籽是哪儿来的?才几日工夫就出苗了?”
婆子正在提水浇地,整个人眉飞色舞起来。
有了这样的收成,她高兴坏了。
“东巷口那个孟娘子卖的!两文钱一把,我只买了两把,就种出了这一片!”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不到两天,原本冷清的摊位前便开始热闹起来。
有人干脆排起队来买。
孟静暖也不吆喝,但是生意照样火热。
到了第三天,连军营里都传开了这事。
“听说了吗?那位孟娘子卖的种子三日就能出苗。”
“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连副营那边后院种的都发芽了,几个兵还想换种子呢!”
韩廷烨听说时正巧在营中练兵。
他不动声色地瞥了一眼站在不远处低声嘀咕的几人。
这消息传得快。
一时间孟静暖的名号在城里传开了。
与此同时,城中茶楼里,在二楼的包间里坐着几位衣着讲究的中年男子。
他们正围坐在一张梨花木圆桌旁。
包间内茶香缭绕,却无人真正品茶。
“你们听说了吧?那东巷口卖种子的孟娘子三日出苗的事儿,传得满城都是!”
说话的是周家米行的掌柜周厚成。
他满脸愁色。
“铺子这两天的生意冷得跟入了冬一样,连往年讨价还价的老主顾都不光顾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坐在他对面的,是吴家粮行的吴兴源。
他手里转着一串核桃。
他冷哼一声,满脸不屑。
“还不是她抢了咱们的活路?那些老百姓就是贱命,给个便宜的种子就嘚瑟的不得了了,再这么下去,咱这生意还有啥做头?”
“哼,我听说连军营都开始用她的种子了!”
“这事要是让官府真盯上了,咱们这些靠囤粮吃饭的,可都得喝西北风!”
众人听得脸色一变。
忽然,坐在最角落里的一位老者抿了一口茶。
他缓缓放下杯盏。
他正是城中最老资格的粮商之一。
秦家东铺的掌柜秦元礼。
“她既然敢做这生意,咱们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但正面压她?不妥,百姓站她那边,咱们一动反倒惹得大家反感。”
“那秦老的意思是?”
秦元礼微微眯眼,嘴角勾起一丝冷意。
“不如……请些人,在她摊前买种子,回去后再闹,说用了她的种子长出毒苗……最好还能有人吃坏肚子。”
“到时候风一传,百姓还敢买吗?”
众人闻言一惊,随即神情皆变。
“这法子行啊!”
周厚成眼睛一亮。
“只要让人信她的种子有问题,哪怕她再能说,也别想翻身!”
“我吴家掌柜店里有两个泼皮闲汉,钱一塞,演得比唱的还真!”
“我那边也能找几个,只要能闹事,拉起架势来,一定把她摊子搅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秦元礼敲了敲桌沿。
“这事要快,再拖几天城里人都种上了,咱们再想下手就晚了。”
众人齐齐点头。
不过两日,城中风向突变。
起初是几个拎着空篮的中年妇人聚在街口窃窃私语。
她们说自家用了孟娘子的种子,种出来的菜长得怪,吃了拉肚子。
再后来,有汉子在茶馆里高声抱怨,说邻居家的孩子吃了她家的豆芽后发了热。
传言一个接一个,越说越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