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取样
赵郎中诊断的效率很高。
除了跟屁虫阿松寸步不离地跟着赵郎中外,张嬷嬷还从瑾善堂调了两个家丁,专门协助赵郎中,为他维持现场候诊秩序。
当然,这两个瑾善堂的家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得上是瑾善堂的“眼线”,他们关注着小诊室的一切,并随时将各种动态或异常,上报给张嬷嬷。
赵郎中倒不太在意这种“监视”。
柳府是大户,自己在他们的眼中,只是个乡野游医。
这一批病人,是柳府用来测试自己医术的棋子。
能治得好,最好;若治不好,顶多落一个乡野游医就这种水平的评论。
无伤大雅。
反正,自己这辈子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本事和野心了。
为柳府的下人们看病,倒也适得其所,符合当前的游医身份。
赵郎中有条不紊,耐心地为柳府的下人们看病。
今天已经看了三十多个病人,有男有女,年龄大多在五十岁以上。
这些人,除了有着风湿、腰骨疼、男科或妇科隐疾等常见病外,绝大部分都自述经常肚子痛。
经过诊断,赵郎中认为,他们所说的肚子痛,除了少部分人确实有肠胃方面的毛病外,大多数人所谓的“肚子痛”,实际上是“石淋”,即现代所说的肾结石。
一旦得了肾结石,会出现小腹疼痛以及腰腹绞痛难忍等症状。
这种病,赵郎中是有诊治把握的。
他可以通过给病人口服草药,辅以针灸,有一定的促进排石和止痛作用。
只是,若没有找到导致这么多病人都得肾结石的原因,即便现在将他们的结石打下来,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结石会继续生长。
一天下来,赵郎中将已经诊断完毕的病人进行汇总统计,发现共有二十五个人得了肾结石,有的病症还比较严重。
他对瑾善堂派来的一个家丁说:“如果可以,我想见见贵府的柳老太太,我有话对她说……”
赵郎中前几天才为柳老太太把过脉,虽然他开的药方经过苗郎中鉴定,是个保守治疗的好方子,但柳老太太依旧不敢轻易以身试药。
然而,不敢吃赵郎中开的药,并不代表柳老太太看不上赵郎中。
相反,柳老太太对赵郎中充满了好奇。
她很想弄清楚,这样一个乡下郎中,为何头一次看见自己的心肝宝贝孙儿,就敢断定他中了慢性毒?
是真的医术高明,还是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这么说,以引起她的注意?
不管是什么原因,柳老太太都想弄清楚。
这便是柳老太太同意出资,请赵郎中为府中下人们看病的原因。
听到张嬷嬷说,赵郎中有话对自己说,柳老太太正中下怀,当即批准,让张嬷嬷带他进瑾善堂。
赵郎中在前往瑾善堂前,先洗净双手,洁面,并换了一套事先带来的干净衣裳。
当张嬷嬷看见换了一身衣服的赵郎中走进瑾善堂时,嘴上虽然什么也没说,但心里却给赵郎中点了个赞。
嗯,不错,是个懂事的。
来见家母之前,还知道要自洁其身,以免过了病气。
不似普通的乡野郎中。
柳老太太这两天继续服用苗郎中之前为她开的药方,自我感觉病症减轻了些,只是身子仍然蔫蔫的,没什么力气。
想到宝贝孙儿,她提着一口仙气,换了会客的衣裳,坚持移步到瑾善堂的会客厅,端坐在上座,迎接赵郎中。
在张嬷嬷的带领下,赵郎中进了会客厅。
一看见柳老太太的脸色,赵郎中稍微楞了一下。
他抿了抿嘴,沉吟一下,似乎在考虑该不该说。
“赵郎中,听说你想见我,可是为了什么?”精明的柳老太太,一下就发现赵郎中的异样,但沉住气没问。
“是,老太太。”赵郎中回答,“今天我为贵府的仆佣看病,发现七成左右的人,都得了石淋。”
“七成人都得了石淋?”柳老太太听了,十分惊讶,不由得将身子往前一倾,“赵郎中可知道是什么原因?”
“赵某不才,尚无法得知他们得病的确切原因。”赵郎中回答,“但是,赵某怀疑,贵府的井水或与此有关联。”
“此话怎讲?”柳老太太不解地问。
“老太太,赵某有些渴了,可否容许赵某……”赵郎中矜持地问。
柳老太太疑惑地看了看赵郎中,见他不像是不懂规矩,也不像是在开玩笑,便吩咐到:“来人,为赵郎中上茶。”
“且慢……”赵郎中微笑着打断柳老太太的命令,从兜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张嬷嬷,“烦请张嬷嬷派得力之人,从这五口井中各打出一罐水,盖好盖子,直接送到这儿来。”
阿松像赵郎中的叭儿狗一样,静静地站在赵郎中后面,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仿佛赵郎中是他的主子,他是赵郎中的药童。
赵郎中的纸上,写着伊琳从一二十份柳府水样中,挑选出来的几个最佳和最差水质,其样本所在井的位置。
张嬷嬷接过这张纸,只扫了一眼,便看出异样。
“老太太,您看……”张嬷嬷将纸递到柳老太太面前。
柳老太太瞥了一眼,问:“张嬷嬷,我眼睛花了,看不清。你猜猜看,赵郎中可有何用意啊?”
“老太太,我只是个粗人,哪里能猜出赵郎中的用意啊。”张嬷嬷谦虚地说:“左不过赵郎中想比一比咱们柳府最大最深的那两口井,与末等仆佣小厨房那边的井,以及这些年家丁们偷懒,挖的那两口方便取水的浅水井,这五口井里的水,有什么区别罢了吧?”
赵郎中心里微微一怔,好个厉害的张嬷嬷,不愧是柳老太太的心腹。
如果阿松没有事先透漏风声的话,那张嬷嬷仅仅看了一眼纸,就能猜出自己的用意,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呵呵呵……”柳老太太笑了,她似乎没听清张嬷嬷的话,面不改色地对着张嬷嬷说:“既然你知道这几口井都在哪儿,那你就带着人,去取水吧,快去快回。”
张嬷嬷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做事目的性强,效率极高。
只不过一刻来钟,她就取来了五口井的水。
柳府很大,一刻钟是走不完的。
张嬷嬷是利用脑中的地形图,制定了最优的路线,让瑾善堂脚力最快的轿夫,抬着自己去取水的,确保中间没有他人接触到水样本。
“老太太,五口井的水,都取来了……”张嬷嬷示意人将水搬进会客厅,放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