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秦辞自顾自的说道:“三王那边的事情有结果了,蜀州咱们基本上拿回来了,朝廷这边和三王那边死伤差不多,不过还好,朝廷没有伤到根基,三王跑到了西戎,大概是要跟那些蛮夷合作了。”
苏蓁扬了扬眉,“那朝廷这边是准备休养生息,还是说一举拿下?”
“本来我是想请缨,前去捉拿三王,但是那些文臣我眼见着三王兵败,是去抢功劳的,加上与你的婚期又近了,所以没去成。”秦辞自顾自的叹气说道,“不过想想也是,跟你的婚事不能耽误了。”
苏蓁斜过眼,睨着身边这人,说道:“那你的意思就是说,要是陛下同意了,你就要耽误婚事了?”
秦辞赶忙摆手,摆上一副笑脸,道:“那当然不是了,我是有信心,在咱们婚事之前,解决这个祸害,也好让我们安心成婚。”
“三王远在天边,就算他正在做什么幺蛾子,还能祸害到你我的头上来吗?咱们又不是他的头号敌人,或许你也该相信其他将领的本事,大昭定是不缺人才的。”苏蓁笑着说道。
秦辞正欲再说什么,只见苏蓁摁住了他的肩膀,目光看向下面,道:“好了,我爹娘出来了,你快些离开,给他们咱们见面了就不好了。”
“???”秦辞顺着苏蓁的视线看下去,见到了苏有山夫妇从中出来,“苏叔苏婶不是那样的老顽固,应该没事儿吧?”
“谁跟你说的,苏家村那边有男女成婚前不能见面的习俗,我爹娘可是很讲究这个的,那天还特意跟我说了这事儿。”苏蓁说着,又道,“算了,你在上面坐着,别出去。”
说完,她人就吧嗒吧嗒的下了楼。
秦辞眼见着苏蓁出了茶馆,走到苏有山夫妇面前说了,三人便并肩而去了,不禁撇了撇嘴。
唉,真是难熬。
楼下,苏蓁疾步走到苏有山夫妇身边,看到苏文靖没有跟出来,就知道,安排小弟上学的事情,应该差不多了,于是就问道:“爹娘,你们瞧着这松雪斋怎么样?”
苏有山面带笑容的说道,“还真是挺不错的,别说,这京都的随便一个小学堂,也比咱们镇子上的强啊,里面种了不少松树,我瞧那些树都被人打理的文邹邹的,跟咱们山上的那些是一点儿也不一样。”
“是啊,这京都真是个好地方,里面居然有啥斋厨,只要交些银钱或者粮食,就能在其中吃午饭了,这样还省了我和你爹去接孩子,真是不错,真是不错,要是咱们那小地方也有这待遇就好了。”陈氏也“啧啧”赞叹道。
苏蓁扶额,古代教育资源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哪有么多好事,于是就道,“娘,你怎么光说好处,这束修肯定是不便宜吧?这要是放到咱们村 或者咱们镇子,那就更没几个读的起书的了。”
苏有山摇头,“这束修还真不贵,那束修连带着斋厨,一年是一两银子,我给文靖交了半年的,要是在咱们那乡下地方,一年下来少不得也要个五六百文钱,哪里有这条件啊!我看那里面的夫子年纪一大把了,想来也是有真本事的,把文靖放在里面,我和你娘也能少操些心。”
苏有山是真心觉得这束修不算多的了,他们村子的人,每年做做活,一年也不止这么些钱呢!交个束修够够的。
苏蓁听完,本来想跟苏有山说,整个大昭没几个像他们村子一样的......又是摘茶叶,又是摘荔枝,还有花圃等等,苏有山家一也是有什么事儿就会找人帮忙的,其他地方的村子有几个这样的啊?
不过这话苏蓁没说,只道:“爹,日后不用你来接文靖,我到时候安排府上的下人去接他,你也省的来回跑了,对了,你之前不是说想看看京都这边有没有什么跟苏家村那里不一样的粮食吗?我已经安排下去了,到时候你就去庄子里看看,要是有合适的,你就带回去。”
说到了苏有山感兴趣的事情上,他一下子注意力就被转移了,道:“好。”
回到国公府时,太阳已经西斜。
苏蓁刚转过假山,便见贴身丫鬟碧兰匆匆赶来,附耳低语:“姑娘,今日你不在,咱们府上今天来客人了,夫人请你过去一趟。。”
“客人?可是我看角门并没有马车?”苏蓁问道。
碧兰:“已经走了,但是夫人还是交代了,等大姑娘一回来就请您过去。”
苏蓁心中疑惑,待换了家常的月白襦裙来到花厅,只见祖母正与母亲说着话,案几上的青瓷茶盏还冒着热气。
国公夫人见她进来,眼角含笑:“今日倒巧,汝南郡王府的二夫人亲自上门,好像是要提亲呢。”
“提亲?”苏蓁挑眉。
“是汝南郡王家的二公子,名唤雁安,今年十七,已中了秀才,这般年纪,日后只要肯勤加苦学,必定能入仕。”国公夫人说着,轻轻摇了摇团扇,“你祖母也说,这孩子举止端正,又是书香门第,或许是个好归宿。”
\"可问过二妹妹的意思?\"苏蓁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母亲鬓间的玉簪上,那是她去年从江南带回来的,\"她性子倔,有话总喜欢闷在心里,若不情愿,咱们可不能勉强。\"
国公夫人笑着摆手:“这还用你来说,我自然是知道的,等过几日就安排两个孩子见上一面。”
“那母亲,您叫我过来是?”苏蓁不解的问道。
“自然是要你帮忙在其中作陪,我们这些大人要是在,难免会让年轻人不自在,还得你去,帮我看看,如何?”
国公夫人说着与老夫人相视一笑,满室茶香里,檐角铜铃忽然叮咚作响,惊起几只停在海棠花枝上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