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巨舰成本惊人,英国打造的无畏舰造价200万英镑,折合1200万两。
大汉要造50艘,总造价6亿两。造舰成本基本就这样,1万吨需要100万英镑左右,一艘主力舰就得1200万两,赶得上整支北洋舰队。就这还只会更贵,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后面的主力舰会越来越大。两万吨只是起步,后面逐步改进,只会加大。
与无畏舰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叫做战列巡洋舰的舰种,这个贱种更贵,因为需要安装更强劲的动力,万吨成本在150万英镑左右。相比战列舰,战巡防御力减半,战列舰装甲厚度12英寸(305mm),战巡只要6英寸,大炮口径也稍小,这样的牺牲目的是为了速度,战列舰航速20节,战巡则有26节。
两种新舰都将以前的铁甲舰完全淘汰,大汉还需要打造跟战列舰一起作战的战巡,最后总造价超过了15亿两,每年为海军拨款高达1.5亿。这对如今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0亿两的大汉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开支。
这真的是让陆军心寒,因为一个主力步兵师所有装备加起来,1000支步枪、400挺机枪、100门野炮和50门榴弹炮总共只有600万两,还造不了半艘无畏舰。
如此高昂的军事投入换来的是大国尊严,大国尊严跟小民幸福可不是毫无关系,至少汉人有了这些东西后,脸上不再流露被人欺负的神态,腰杆子挺直了。
大炮巨舰背后对应的是殖民扩张,能扩张的土地不多,能殖民的也不多。非洲是最后一块扩张之地,南美是最后一片殖民之土。列强在非洲的扩张引发了好几次冲突,比如英法法绍达危机,那是在英国人发动布尔战争前一年,双方围绕埃及的争夺,法国人建立了索马里殖民地,渗透进入苏丹,打算在尼罗河上游修建水坝,控制尼罗河,将英国排挤出埃及;还要修建横穿非洲的铁路,削弱原本法国修建,现在被英国掌控的苏伊士运河地位。英国采取对抗措施,要修建开罗到开普敦的纵贯非洲铁路,双方预计修建的在法绍达这个村庄交汇,于是都想控制这里。纷纷朝这里派兵,结果引发冲突。
冲突中,法国想得到俄国支持,被俄国回绝,理由是法俄同盟只针对德奥意三国同盟,不针对英国。法国最后只能认怂。
事后,法俄加强了法俄同盟条约。补充了对英国的条款,规定,若法国遭到英国进攻,俄国应立即对英属阿富汗、印度发动进攻;若俄国遭到英国进攻,法国应立即将全部海军集中于英吉利海峡,与英海峡舰队决战;法国陆军应做好登陆作战准备。
这些内容在后来的行动中都得到了体现,后来在英国登陆俄国本土,法国摆出了不惜一战的架势,海军集结在英吉利海峡准备登陆。
法俄同盟的进一步加深,并没有对英汉同盟构成什么影响,因为英汉同盟本身就是针对法俄美的,其中英国主要针对的是俄国,大汉主要针对的也是俄国,法国和美国本身是这款条约中的附属品。如果大汉打的不是汉美战争,而是汉俄战争,英国人高低会帮帮场子。
法俄同盟主要是法国对德国的仇恨和恐惧,因此主要针对德国,对大汉是因为俄国的关系,但法国一直不希望跟英国开战,所以法俄同盟中始终没有针对英国的条款。这次法国跟英国的冲突,让法国人认为有必要建立起完全的同盟关系,才在战前扩充了条款内容,将英国包含了进去。没想到战争真的用到了,法国虽然没有参战,最后关头确实拉了俄国一把。
法国之所以没参战,也是因为法俄同盟中跟针对德奥的条款冲突,法俄同盟规定法国如果发起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之战,俄国应立即在东线对德国发起进攻;若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对奥匈帝国发起进攻,则法国应在西线对德国采取牵制行动;可条款从来没规定俄国跟奥匈并肩作战该怎么办?总不能也去打德国吧。
相比法俄同盟已经升级为全面同盟,不再单纯是被动的防御性质同盟,德奥也加强了同盟关系,只针对法俄。而英汉同盟依然是防御性质的军事同盟,这导致上次汉美战争英国做壁上观,这次英俄战争,大汉也做壁上观。所以很有必要加强,战后英国人率先提出全面强化英汉同盟的建议。
谈判很艰难,因为英国要求扩大同盟范围,他们将德国加入了进去。
“英国已经把德国看成法国、俄国那样的竞争对手了吗?”
“嗯。这几年德国人扩张特别厉害。布尔战争让英国对德国非常不满。战后德国还渗透进了奥斯曼帝国。他们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不久德国和英国勘探人员在两河流域发现了储量巨大的石油。”
“又是石油啊?”
没想到德国跟英国的矛盾竟然升级到了石油争夺。
“对啊。石油现在很热门。美军缅因号在哈瓦那爆炸事件,被认为是煤仓自燃引起。现在锅炉行业都在研究使用更安全的石油作为替代燃料,一旦技术上取得成功。又是一场动力革命。所以英德对石油都很重视。铁路区域发现石油之后,英国就开始阻挠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或者由英国来修建这条铁路。”
“我记得以前英国人也想修建一条欧亚大铁路来着。”
“那是为了对抗俄国的欧亚大铁路。后来因为巴尔干问题英国放弃了。不过奥匈靠着在巴尔干的影响力,取得了突破。建宁二年,奥匈帝国就修通了通往伊斯坦布尔的铁路。随后不久德国借助奥匈的关系,取得了奥斯曼内陆的权力,将这条铁路延伸到了奥斯曼腹地的小城安卡拉。”
作为后来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此时是一座小城市,只有几万人,只有一些小商人在这里经营畜牧产业,将周围牧区的羊毛、乳制品收购起来发往其他地方。跟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等港口大城市完全无法相比。这也是德国人能得到这条铁路租让权的原因,有价值,英国早就拿走了。
“奥斯曼帝国什么态度?”
“奥斯曼帝国倾向德国。布尔战争前一年,德皇威廉二世携王后高调访问伊斯坦布尔,这是欧洲主要大国的君主第一次访问这个国家。哈米德二世非常高兴,当时两国敲定了修建巴格达大铁路的协议。德国会将铁路从安卡拉延伸到巴格达。没有这条大铁路,安阿卡线就没有经济价值。有了这条线,巴格达就能跟维亚纳、柏林、汉堡等欧洲大城市连接起来。这条大铁路经济价值非常高。”
“修建铁路总是好事。”
“但军事价值也非常高,他还有一条南线,途经叙利亚地区(包括巴勒斯坦)直达苏伊士运河。”
“这威胁到了苏伊士运河的安全。”
刘勇强点点头,知道英国对德国的担忧来源了。
“不止如此。威廉二世得到这条铁路的修筑权之后,由德意志银行和西门子公司联合进行修筑,排他性明显。还获得了铁路两侧的探矿权、开采权。德国报纸对这条5000公里长的铁路经济价值十分看好,而且对英国不太友善,报纸公开呼吁‘开足马力直向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进军,直向波斯湾进军,经由陆路直达印度,让印度物归原主’。”
敢碰印度?德国这是要取代俄国,成为大英帝国的最大敌人了。
王圆补充了一下:“这不是德国的官方态度。”
“不重要。大英帝国吃的太饱,全世界这种声音很普遍。我国的报纸不也对大英帝国态度不好吗。”
相比那些争夺殖民地的欧洲饿狼,大汉祖上阔过,留下的东西够多,没有那么饥渴。经营报纸的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对英国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很不满。白人去了可以获得160英亩免费土地,华人去了要缴50加元的人头费,1加元跟美元等值。
王圆继续汇报:“德国官方因英国介入巴格达大铁路也十分愤怒,他们拒绝英国要在非洲修建的大铁路经过他们占领的殖民地坦噶尼喀。”
英国有野心勃勃的殖民地大铁路计划,他们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需求。国内铁路已经修完,殖民地不修铁路钢铁工业的产能就无法释放。英国有将印度、非洲连接起来的计划,还要将在非洲的殖民地都用铁路连接起来。真的能够实现这个计划,大英帝国没准还能辉煌几百年。铁路将非洲内陆地区的人力物力都能开发到印度那个水平,就足以让大英帝国独立碾压德国。可惜各国瓜分的形式,让英国人的殖民地无法连接在一起。
“所以德国未必能建成这条铁路?”
“难度很大,但未必没有破解的可能。之前俄国人反对修建这条铁路,德国承诺不将铁路修到高加索地区,但现在高加索都是奥斯曼帝国的了。俄国的反对已经没有力度,只有英国一个国家反对。而这条铁路线所过之处,都是陆路地区,英国的影响力不足。奥斯曼帝国的态度更偏向德国,所以——”
“所以这条铁路的争夺中,英国失败了。所以要拉我们对抗德国。哼,远交近攻的道理懂不懂,我们跟德国才是天然盟友。把这个论调放出去,让报纸预热一下。”
王圆眼睛一亮,知道皇帝又开始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