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紧急时刻,英国大使的方案显然不可能只有一种,这次难得的跟大汉皇帝会面的机会,肯定会有好几种方案要讨论。
比如和谈。
“如果和谈,贵国愿意保证法国不会被削弱吗?”
“当然!”
法国已经被削的太狠了,三百多万人伤亡,一百多万适龄青年战死,整整一代人牺牲,即便战后这个国家也很难快速恢复。德国人未必对法国领土有兴趣,但割让几个战略要地,或者拆分法国,限制法国的军备,就足以让法国彻底依附于德国。
只要能保住法国,英国的底线就能接受。
“比利时、荷兰的中立呢。”
“必须得到保证,德国这是违反了中立法,战后还必须对比利时和荷兰进行赔偿。”
英国大使有点兴奋了,这个态度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荷兰和比利时被德国吞并,这是有可能的,荷兰语和德语通用,说白了,都是日耳曼文化。吞并这两国是英国无法接受的,因为英国本土会直接在德国的打击之下,那种巴黎大炮甚至能从比利时打到英国。还有恐怖的阴影——飞艇,轰炸伦敦就没间断过,只是德国飞艇数量有限,可等日后产能起来了,这是巨大的威胁,皇家海军已经无法带给英国人安全感,唯有距离才能让英国避免这种危机。
“那比利时和荷兰殖民地呢。”
英国大使进一步问道。
比利时殖民地在非洲,倒是无关紧要,但荷兰位于南洋的殖民地事关印度的安全。
“原则上,我国反对任何不是基于自愿的领土变动。”
这个态度让英国大使悟出了很多。不是基于自愿的,那么意味着德国不能迫使荷兰和比利时交出殖民地,但大汉从德国手里买来的菲律宾是有效的变动。
“那么湄公河流域呢?”
“我国坚决反对。这绝不是出于自愿原则!”
好吧,这个老头说不是自愿,那就不是自愿,是法国被迫的。可当时法国为了让几百万日本人登陆法国,那是自愿的不能再自愿。现在大汉让法国不自愿,肯定就是不自愿的不能再不自愿。
“南洋地区的兵役制?”
“只有完整的公民权,才有对应的公民义务。”
英国、荷兰在南洋都成立了议会,但依然没有给华人完全的公民权,议会是按照人数比例分配名额的,英国和荷兰人占了多数,人口占小半的华人却只占了三分之一席位。只要能动员起南洋两千万华人,就能武装200万大军,为什么不动员土着居民,因为现在只有华人才有这么强的组织力,英荷在南洋的统治根本没有能力动员土着。华人移民凝聚力更强,有自己的基层组织。
同样的道理,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人不给完全的权力,就没法动员他们。
会谈结束之后,英国人就行动起来。
荷兰现在只能乖乖听话,因为荷兰王国都被占领了,现在英法承认的是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
英荷立刻联合宣布,将南洋地区的殖民地合并,建立一个南洋自治领。然后开始跟华人领袖们谈判,完全给予公民权是不可能的,那意味着土着将掌握权力。所以双方得谈谈,最后达成了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华人占三分之二议席,殖民当局可以指定三分之一。而且还能找出充足的道理,通过做数据也能做出来华人选民达到三分之二标准。土着不是合格的选民,因为不识字嘛。
南洋自治领成立,英国有权派遣总督,作为国家的象征。这里名义上是大英帝国的自治领地,地位堪比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至于印度,当然得战后才能得到这个待遇,为了让印度人帮忙征兵,英国一再给印度人开空头支票,忽悠的印度议会中的各党派都答应支持英国,那些土邦王公更是捐了上亿英镑巨款,出钱又出人帮英国打这场仗。
与此同时大汉外交官们也展开了斡旋活动,公开号召双方停战,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
大汉的声音够大,不像布尔什维克,至少没人敢不回应,接触之中,都给了大汉一个各方的条件。
开条件至少有的谈。
德国胃口很大,恨不能一口把英法吃了。
德国要求法国所有殖民地必须交给德国处理,战后法国不得拥有超过10万人的军队,法国赔偿1000亿法郎,由德军占领凡尔登、加莱等地要塞20年。
对英国倒是稍微客气一点,只要求英国将伊朗一切特权转让给德国,赔款100亿英镑,英国必须缩减海军规模,英德海军吨位必须对等。
要真的接受了德国的条件,法国就真的完了,哪怕真的打输了这场战争也不过如此吧,这相当于让法国投降。给英国留了几分颜面,但也很难接受,德国接替英国控制伊朗,印度将直接受到威胁,压缩海军规模,这又让英国本土无法得到安全保证。
英法也有条件,两国甚至还想让德国赔偿损失,倒是没有提出领土要求,毕竟德军现在还在法国境内。巴黎大炮还轰击着巴黎,飞艇还轰炸着伦敦。
“德国的条件就是让英法拒绝的。这条件就别告诉英法了,以我的了解,英国人肯定直接捅到报纸上,然后两国民众还能在爆发一股冲劲。”
综合了双方意见之后,知道这场仗还会打下去。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现在掌握绝对大权,国会、政府甚至德皇都像提线木偶一般按照总参谋部的要求行事,期待着总参谋部带给他们一场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
陆军部制定更高要求的军需清单,为了满足前线军需,后方得更加勒紧裤腰带。
鲁登道夫希望15到60岁的男人都服兵役,工人和妇女强制在工厂工作,大学关闭医学之外的所有院系。一个目的,彻底将整个德国社会军事化,将所有劳动力军事化管理。从而在已经枯竭的人力中,在榨取出可观的兵力。这是他的总体战思想。
“他们现在动员了多少兵力了?”
“从战争开始到现在,根据各种公开的信息和我们的情报汇总,大概有1100万,减掉伤亡,目前应该有700到800万能作战的人员。”
“6000多万人动员出了1000多万,六丁抽一——不,这是三丁甚至更高啊。”
“除了少数军工企业的男人之外,所有男人都服兵役了。如果将服役年限下调到14岁,应该还能动员出200万人。取代男人劳动的主要是战俘,他们抓了有300万战俘,还有……”
德国国内基本没有男人了,来自英国、法国和俄国的战俘超过300万,其中俄国战俘就超过200万,最后的大崩溃中,俄军投降的太多。这些战俘最初被分配在几十万个小农场以及煤矿、铁矿中,现在连工业领域都开始大规模使用战俘。一开始要求企业雇佣战俘必须达到30人,太少就不划算派兵看守了。后来已经没有兵力看守,德国乡下农场的女主人十分珍惜战俘这种强壮的劳动力,所以不可避免的诞生了一批爱情的结晶。后方的将军对这种情况非常愤怒,严令禁止,一旦发现就曝光到报纸上,还要抓去坐牢,但爱情的力量……
除了战俘,在占领区还强制劳动,计划从比利时荷兰抓30万劳动力,但只执行了3万,因为运力太紧张,运不过来。
为了节约运力,鲁登道夫和兴登堡组建的最高统帅办公室开始大量关闭小工厂,将工人集中到大工厂中,用来节约煤炭动力,要求‘尽可能的用机器来代替人力’。
“这是要把下一代彻底赌进这场战争!”
刘勇强深深感受到了德国人奋斗的精神。这种程度的动员力度,难怪最后崩溃。就算没有饥饿,迟早也得革命。
鲁登道夫推动的革命还是没有成功,统帅办公室负责此事的官员参考了一些工会的态度之后,推出了一部《爱国辅助役法》,将服役年纪从15调整到17,尽管已经是各参战国中最严厉的,但鲁登道夫还是表达了强烈不满,后来不断批评。
这部妥协的法律,暂时安抚了工人的情绪,团结了各个阶层。让俄国的革命没有蔓延到德国。让德国整个社会为军队服务,这就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推动的兴登堡计划。许多经验为后来的希特勒所借鉴,但希特勒也没现在的德国总参谋部这么狠,他始终没敢把妇女赶进工厂,也没敢施行严格的配给制。
兴登堡计划再次提高了德国的军工生产,每个月能够生产吨火药,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产能,因为生产火药的重要原料硝石无法进口,但德国有一个厉害的化学家,名叫弗里茨·哈伯他发明了合成氨技术,可以从空气中合成制造火药必须的原料。没有这个人的话,德国早就战败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人是犹太人。他不但帮德国人解决了火药原料问题,还积极研发毒气,对德国忠不可言。很多科学家反对他用科学知识杀人的时候,他说了句名言“科学家平时属于世界,战时属于国家”。连他同为化学家的老婆都反对他,传说因为他研究毒气,老婆选择了开枪自杀。
没有另一个人,德国的军工生产也不会这么夸张,那个人叫瓦尔特·拉特瑙,战时资源局局长,他建立了战争原材料收购机构,从各方面协调保证军事原材料的供给,没有他,德国军工产能也不可能那么夸张,整个战争期间能生产出60万门大炮。这个人也是一个犹太人。
还有大量犹太银行家和商人在经济的战争协会工作,为德国筹集军需资金。没有他们,德国的战争融资都是问题。
还有更多的普通德国犹太人加入了军队,六万多人在前线服役,占了犹太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动员比例不比其他帝国民族低,一万多人战死沙场,伤亡比例同样如此。
结果后来……
犹太人或许有很多毛病,但对德国真的够意思了!
兴登堡一边疯狂在国内压榨人力,一边在战场上发动更大规模的行动。希望赶在英国从南洋和巴西动员出更多兵力前,彻底击溃英法。
鼎鼎有名的皇帝攻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