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已经暂时停止进攻,但没有退兵。
英法早就无力反攻,在这次皇帝会战中,联军已经损失40万人,多处战线根本没有兵力填补,已经处于不设防状态。
第二天的签约日,各国代表各怀心思,英法已经知道德国内部革命的消息。会不会像俄国一样彻底崩溃?这合约还要不要签?
德奥则在催促英法签约,对英法的态度非常不满,声称如果今天不完成签约,德奥一方代表将坚决承认之前的谈判内容,放弃这次和谈,退出和会。
场内进行着一场心理博弈,英法到底敢不敢赌德国一定会崩溃,德奥在赌英法敢不敢拒绝签约。
场外同样有一场博弈,英法紧急跟大汉帝国会晤,沟通关于德国革命的情况。
“如果德国发生俄国那样的革命,不知道大汉帝国会采取什么态度?”
“我们不干涉德国内政。”
刘勇强亲自跟英法大使沟通。
“如果因为德国革命,已经谈成的合约无法执行,大汉会不会坚持合约的有效性?”
“合约是你们双方签订的,至于履行情况,以你们双方为准。大汉作为斡旋的一方,始终是中立态度。”
得到这个承诺之后,英法大使的意见很快传进会场,英法一方终于签约了。
这是一份双保险,先签字,意味着战争结束。如果德国革命了,那一切都拉倒,德国这个政权都没了,和约条款自然作废,他们就不用执行,大汉也不会采取强硬措施。如果德国人成功镇压了革命,也得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让英法继续执行和约。
总之一签字,战争就结束了,可以静观德国革命,有机会说不定还能干涉一下。
“怎么德国人也革命了?我还以为是吃不饱肚子呢。”
意外还是不意外的发生了。过程还是那么个过程,在港口窝了四年的德国海军,在皇帝会战期间,接到了海军部的命令,要求起锚出港跟英国海军决战。这算是兴登堡做最后的孤注一掷,海陆全部发动总攻。结果海军拒绝执行任务,直接将舰队熄火了。这迫使海军部收回命令,但之后开始清算,逮捕了800个海军军官。
海军敢拒绝任务,就已经意味着不受海军部控制,逮捕军官引发了海军起义。这支德国海军啊,战争期间唯一的作用竟然是在战争最后阶段发起了起义。
这是兵变,跟吃不吃的饱无关,是军队不想打仗了。这种情况战争中已经多次发生,法国最严重。
海军在基地基尔城起义,这是一个有20多万人的工业城市,工人立刻响应。
“工人工作太累!”
工人起义情有可原,德国海军真的是……
工人起义迅速传遍了周边十几个城市,早已发展多年的工人组织组织工人拿起武器,筑起街垒,仿佛来到了热情似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德皇惊慌失措的跑到陆军总参谋部,要求兴登堡从前线调兵镇压,但兴登堡告诉皇帝,他的军队已经不支持皇帝了。
此时皇帝身边的忠诚文官告诉皇帝,唯一能够扭转局势的,不是兴登堡之前发动的皇帝会战,而是尽快让步,签字。
于是德皇给前线谈判代表发了电报,让他们尽快让步,尽快达成和议。
“太好了!”
在比利时战争总部的威廉二世接到合约内容,兴奋的挥舞着有力的小手。
“这是一封能让所有人服从的命令!”
他相信只要这份合约公开之后,所有的不满都会消失,街头的工人会走回工厂,反抗的士兵会重新向他效忠。
合约内容几乎和议会中的一些势力要求皇帝退位的声明同时刊登到报纸上。
两个都是炸裂的信息,迅速传遍全德国。
议会中一些进步势力,要求,除非德皇退位,否则他们就退出内阁,这样会让德国内阁垮台。
此时德国各大城市都已经陷入混乱,总工会建立起来,全国总罢工。新上任首相的巴登亲王劝说德皇退位挽回大局,兴登堡拒绝调兵镇压工人。
德皇愤怒又无奈的选择接受大局,写了一篇深情的退位诏书挽尊,这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的诏书,在诏书中他承认他个人失败了,但德国胜利了!
德皇退位后流亡去了丹麦,原本应该是荷兰的,可荷兰不是被德军入侵了嘛,荷兰王室都在英国流亡呢,英国又不敢让德皇去英国,英国王室连俄国沙皇都不敢接纳,因为英国工会势力支持俄国布尔什维克,对德皇这个几年来屠杀了几百万英国人的刽子手,英国王室怎么敢接纳。
德皇流亡之后,德国宣布成立共和国,兴登堡还是军队领袖,授命指挥撤军。此时德军大军都在国外,主要在法国。
其实俄国崩溃前,俄军在战场上的形势也不差,虽然德军攻入了俄国边境,但俄军占领的奥匈地盘更多。德皇退位可以算是为德国最后做了一点贡献,让德军能有组织的撤离,而不是崩溃。
这种有组织,又让英法惧怕,不敢撕毁协议继续开战。
但那份合约,英法显然不打算遵守。
德军撤回国内后,开始部分复员,这时候就很有动作可以搞了,那些不服从的部队第一时间被复原。不被容克们控制的力量失去武装,枪杆子又抓在了容克贵族们手中了。
此时英法却还在不断从南洋、巴西征召汉军,他们踏上法国的土地,开始接受装备,进行训练。
英法军队也没有大规模复员,一部分精锐部队乘船开往东方,登陆了俄国的土地。
实际上对俄国革命的干涉,从革命爆发之后就开始了。
原本在高加索前线跟英军并肩作战的俄军,被邓尼金这样的军官鼓动起来,立刻调转枪口反攻国内。英法海军也登陆了芬兰,占据了一些军事据点。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没喘口气,就开始面对曾经的战友。卖掉乌克兰、白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波罗的海地区只给他们争取了一个月时间。而这一个月中,他们也没有完全避免战争,德军不断开进条约规定脱离俄国的地区,布尔什维克只能给在这些地区活动的赤卫队下令尽量避免跟德军交战。这甚至让德军东线参谋长觉得赤卫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托洛茨基的红色军队理论纯属纸上谈兵。
而且还跟白匪军没有断绝过交战,面对从战场上退下来的白匪军,毫无战斗经验的红军官兵甚至需要数倍的兵力才能对抗。不过这些工人武装必然取得胜利,因为他们有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而那些白匪军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
那份代价昂贵的合约,让苏维埃政权避免了跟德国主力正面交战的机会,但这宝贵的机会,确实挽救了政权,避免了德军进攻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而是调转南下去了乌克兰。
为了说服同志们接受签约,当时伟大列宁同志说“现在的问题是签署和平条约,还是在三周以后签署苏维埃政府的死刑判决书。”
伟大的导师的决定自然是伟大又正确的,因为政权高于一切。政权都没了,还要什么国家,要什么民族,都是虚的。
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之后,红俄军得以组建,政权得以巩固,还在内战中占据了比沙皇军队更大的优势,因为现在红军有一个国家了,能开动国家机器支持他们,虽然这个机器现在能动用的战争资源很少,因为大半战争资源都在乌克兰吗,但总比白匪军强。
唉,可惜伟大的导师只需要跟德国拖延几个月时间,带领新政权继续参战,哪怕莫斯科丢了呢,战后都能混上战胜国席位。不敢说能分到多少好处,至少不会割地。
现在好了,割地赔款之后,盟友还要上门清算,几百万俄军的生命白白牺牲了。还得面对比当初面对德军更严峻的形势,因为现在英法纠集了好多个国家的部队参战。
“特么的。英法这两强盗,是想瓜分俄国补偿丢失的。现代版的失于蒙古补之南宋?”
刘勇强对于英法强盗干涉俄国革命是十分愤怒的,别问,问就是立场问题。
“通告英法,汉军不能用于对俄国作战。这会影响我们跟俄国新政府的关系。”
汉军如果去干涉俄国革命,估计伟大的同志们可能顶不住这支生力军。
“跟俄国新政府建立联系。那位伟大领袖不是宣称过要废除所有不公平的国际条约,恢复各国的平等地位嘛,告诉他们,只要他们承认西伯利亚汗国。我们就承认他们的政权,并给与10亿两军费援助。支持他们度过难关!”
俄国当初签订了割让西伯利亚的条约,可沙皇最后死活不签字,宁可退位都不签字。说哪个俄国沙皇在这样的条约上签字,就让他的手烂掉。这甚至导致上次战争后,汉俄双方至今都没有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贸易关系,两国间的铁路废弃了十几年,直到袁世凯时期,才以搁置争议的方式,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俄国始终没有承认西伯利亚的归属。
现在俄国人的土地买卖开张,机会千载难逢。
“十亿是不是有点多了?”
李许国有点心疼,西伯利亚的苦寒之地,在他看来似乎不值这么多钱。况且那里都吃进肚子消化了十几年,怎么还要掏钱再买一遍!
“不给十亿,万一他们顶不住呢?让腐朽的沙皇政权在上台,是不会认账的!”
刘勇强义正言辞道,打心眼里支持伟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