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痕,在静默中缓缓流逝。
岁月如歌,也礼赞着世间那一份纯真和壮丽。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建安十三年。
在全天下的瞩目中,曹操并未在春天就起兵,而是将时间拖延到了初夏。
不仅仅是士颂和曹操,做出了最终决战的架势。
这半年来,刘备,孙权也都先后做好了战争的动员。
全天下也都看明白了,这次南北之战,将决定整个时代的走向。
若是曹操得胜,自然是九州合一,至于所谓的西凉群雄和辽东公孙康,不过芥蒂之患,那时候,自然可以轻易覆灭之。
可若是南方得胜,这战乱,则必将持续下去,天下落入谁人之手,则尚未可知也!
曹操原本的想法,的确是准备年后开春,就起兵南征。
毕竟不论是士颂骂自己家族,还是弄得那一本《建安小人集》,确实是对曹魏的统治,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即便是他三令五申,禁止流传士颂的《骂曹檄文》和《建安小人集》。但有些事情,有些东西,你越是禁止,他反而流传的越广。
现在曹魏集团内部,不论是武将还是文臣,都被这书籍影响。
若是互相之间出现龌龊,也都引用《小人集》上的诽谤之语,进行攻击。
更别说曹操的几个儿子,现在也长大了。他们身边,也开始聚集人才了。
诸子争位,那最是需要看重名节之事,这些人之间的斗争,还真就被士颂给撩拨了起来。
所以现在,曹操一方面需要整顿自己内部,另外一方面,则是如司马懿所言,曹操也是起了心思,想要毕其功于一役。
他准备靠泰山压顶之势,给与南方三家诸侯雷霆一击,速战速决,不给对面反应的机会。
所以曹操这次南征的筹备工作,做的更加的细致,准备事物,更加的充分。
开春时,统计军队人马,以及后勤民夫,得到了一个九十六万人的“天文数字”。
是的,不是八十三万,而是九十六万。
在这个时空中,曹操横扫北方,更加的彻底。
乌桓人,南匈奴人,都已经被曹操编入了他的虎豹骑和并州狼骑之中。
另外河北四州的征战时间,也拖得比历史上要久,更多的人拿起了武器后,就没有再放下。
曹操中军主力,有近五十万人马不说,此外还有屯田军三十万,征调的民夫二十多万,加上各家族的曲部。
统计单上,还真就是九十六万人马。
为了供应这么一大批部队南下,后勤物资的保障,自然超出了预计时间。
到了公元二零八年六月,曹操才整理好了物资,开始分批南下。
他点起六军,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九十六大军,号称一百二十万雄师,起兵南下,扫荡盘踞南方的不臣之人。
同时,曹操留下了曹丕,为总督后勤之人,名义上的曹魏代理人。
甚至留下了所谓的“四友”来辅助曹丕。
另外,又让曹植,曹冲跟在曹丕身边“学习政务”,让曹彰去了幽州,镇守边疆。也算是留下了“万全”的后手。
“仲达,你说父亲是何意,为何不愿带我一起南征。”
看着连绵不绝地南征军队,前来送行的曹丕,终究还是沉不住气,转头向一边的司马懿询问起来。
司马懿看了看身边的其他“三友”,颍川名门出身的御史中丞陈群,庶民出身的朝歌令吴质,以及曹家老乡的沛国谯县人朱铄。
想想这三人,虽然都有才名,但在他司马懿看来,不过是比普通书生略强几分而已。
陈群勉强能用在政务之上,吴质或许可以带兵打个埋伏,而朱铄却是言过其实,难堪大任之人。
可惜,现在自己只能和这几人聚集在曹丕身边,成为他的“幕僚”,这是曹操默认的安排。
对此,司马懿也算是心照不宣。
“若是曹操杀不了士颂,以这曹丕之才,还真不是士颂的对手。”
不过司马懿转念一想,曹丕比不上士颂,自己看得出来,曹操难道看不出来。
为何曹操开始努力培养曹植,曹冲?
固然是曹冲其人确实聪慧,但站在曹操的角度来看,他必须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统筹全局。
曹植也好,曹冲也好,甚至是被他派去了北面的曹彰也好,都可以算得上是他的后手。
如今看来,曹丕年纪大,做事“沉稳”,至少在曹家兄弟里面,是这种情况。
而曹冲有才智,目前看来,也是最有可能在未来,能压住士颂的人选。
但说来说去,也只是看起来有这种可能而已。
若是曹冲的才智,被证明不过是些小聪明而已,曹魏这艘大船,以后还是会交到曹丕手上。
而自己这个“聪明人”,便是曹操留给曹丕的副手。
若是事有不成,未来二十甚至三十年后,掌握天下的曹丕,将和士颂孙权对峙。
士颂身边可以依靠的谋士,如今看来,便是马良马谡兄弟,或许徐庶那时也在。
而孙权身边的人,应该还是周瑜和鲁肃。
曹丕比不上士颂,但自己的能力,不说对比贾诩那种老狐狸,但对付马家兄弟和徐庶,司马懿还是有把握的。
“只是这世上,不世出的奇才,多了去了。听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诸葛亮也是个厉害角色。魏王只怕也只能是未雨绸缪,做到他能做的极致吧。”司马懿心里默默想着。
之后,他堆起笑容,对曹丕说道:“公子,如今大军南征,魏王百万之师南下,必然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随军南下,不过是顺势而为,取得一些理所应当的战功而已,并无出彩的机会。”
“而且,若只是单单战胜,并不稀奇。还需要胜得漂亮,胜得让天下服服,这却难了。”
“那士颂,孙权且不论,单单一个刘备,和魏王争斗了一生,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此人麾下,关张赵云等将,更是万中无一。一个不小心,就会阴沟里翻船。”
“为公子之名,还是不要轻易涉险的好。”
司马懿其实很委婉地在提醒曹丕,你的军事才华有限,南面那三家,都不是好对付的。看似我们的优势巨大,但过程一定不容易。
而且,在他看来,损兵折将是必然的。
弄不好,上阵的人,不论身份,都有性命之忧。
那关张赵都是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你曹丕就是躲在最后面,也是一样有危险。
“其二,此战之关键,其实并非在一线对决,而在于后勤保障上。”
“当年魏王南破士颂,北灭袁绍,用的便是攻灭其辎重粮草一策。”
“火烧乌巢,逆转官渡自是不在话下。那颖水之策,最终的结果,也是连破士颂连环粮仓,让楚军供给不足。”
“所以即便是少部分楚军,从颖水奇谋中逃得性命,返回荆州的也是十不存三,导致士颂只能一退再退,最终被逐过长江。”
“此番南征,强弱易位,攻守互换。对于士颂孙权而言,战胜我方最好的策略,不正是当年魏王击败对方的策略吗?”
司马懿说完,颇有意味地看向了曹丕。
曹丕好像被他点醒,拍手道:“善,我总督大军后勤,此战不论过程如何,只要我后勤无误,终究是大功一件。”
“当年汉高祖论功时,排名第一的便是萧何,而非张良韩信。我在邺城和许都这边,管理北方后勤辎重,便是给父王当这个萧何。”
“公子所言极是。”对于司马懿而言,应对曹丕,比应对曹操简单多了。
大江南面,所有人都得到了消息。
曹操来了,带着他的百万雄师来了。
来的时候,目空一切,傲睨天下。
七月,曹操进驻襄阳,曹仁,于禁率荆州军团和曹操大军靠拢集合。
他们在向曹操汇报了近期和士颂的零星战事冲突之后,曹军开始在荆州军的向导下,分批次向南转移。
历史上,曹操是留着荀彧和夏侯惇留守许都,为自己提供大后方的支持的。
但是现在这个被搅乱的时空中,夏侯惇在南征士颂的时候,就和他的儿子一起战死沙场,荀彧更是提前几年领了空饭盒。
这次,曹操只能是留下了夏侯渊守在许都,为曹丕镇住后方,然后让曹丕在司马懿,陈群的辅助下,担起从前荀彧的职责。
前线这边,则是任命厉锋将军曹洪为总先锋,又以“智勇兼备”的良将乐进,李典为副将,率十万军队进驻江陵。
他们的任务是威慑士颂,让南面士颂的部队不敢轻动。
同时,又令张辽、朱灵、路招、冯楷等将,按批次率领部队,跟着曹氏宗亲武将曹真,逐步率领部队南下,会同曹仁于禁的荆州水军,开始做水战操练。
一时间,本就局势紧张的大江之上,瞬间变成了变得更加的压抑了。
“依先生之见,这曹操南来,会是做如何打算。难道真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先灭了刘备,占了江夏郡后,再全力南下,来攻略我荆南之地?”
到了这种关键时刻,士颂当然不会和太多的人进行商议。
此刻,他的身边,只有贾诩和徐庶、马良三人。
当然,徐庶和马良虽然是才智不凡,但是在士颂看来,徐庶和马良,独当一面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若是要统筹全局,还需要一定时间来成长起来。
所以现在,士颂更倾向于贾诩的建议。
尤其是在法正,张松这种原本士颂想要重点培养,可以帮助贾诩分担全局统筹谋划的人,都死在了上次北伐之后,士颂对于贾诩,有了更多的倚重。
贾诩自己,其实也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士楚集团的重要性。
不单单是他,就连曹操刘备孙权这些诸侯,也都感受了。
曹操甚至暗中派人来接洽过贾诩,表示不会对贾诩帮助张绣设计杀了自己儿子,导致自己鲁阳大败进行追责。
甚至表示,只要贾诩愿意过去,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超然地位。
若是说贾诩不动心,那肯定是假的。
但对于贾诩而言,一切求稳。
尤其是和士颂待在一起时间越久,他就越发觉得,别看这天下局势,曹操看似占据优势,但若是把时间线拉长,占据中原的曹家,只怕真不会是士颂的对手。
一旦曹操老死,曹家子弟,不可能有人是士颂的对手。
“曹操此来,说是百万大军,但实际可战之兵,也不过三四十万人马而已。和我军主力部队,也差不了多少。”
“而且对面,还都是北方军队,不习水战,胜负之数,尚未可知。不过是曹操虚张声势,强行弄出了一副挟泰山超北海之势。”
“以我来看,曹操这次南下,气势如虹,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但曹军绝不会轻易动手,不是曹操不想,而是曹操不能。”
贾诩的这话,士颂就有些迷惑了。
在所有人看来,曹操这次南征,似乎是全力以赴,带上了他在北方所有的家底,就是要一举把士颂孙权给压得死死的。
但贾诩怎么说曹操不能轻易动手,那他曹操,弄这么大的动静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