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1年春,齐桓公和管仲商议后,决定在葵丘(现今河南商丘民权)举行诸侯会盟,其会议主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意思很简单,我不管你们以前做过什么,或者是敌对过齐国,只要你们这次前来葵丘盟会,既往不咎!都是齐国盟友。
第二:“在“尊王攘夷”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关于各诸侯国之间的礼法制度,一旦通过将会在天下实施。
并且这次所有参加葵丘之会的诸侯国,无论诸侯爵位和大小,都能参加讨论制定新的礼法盟约。”
齐桓公以周襄王的名义,向天下诸侯发出昭命,无论缺席与否,盟约一旦实施,谁都不能违反盟约。
齐桓公拥立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的拥立之功,自然全力支持齐桓公的葵丘之会。
周襄王的昭命和齐桓公的邀约一起发送至各诸侯国,这下子大家心中都在掂量这次葵丘之会重要性。
因为这次葵丘之会是齐桓公发起,但是得到周天子的全力支持!还有就是这次一旦前去会盟,齐桓公既往不咎!今后就是齐国的盟友,大家自然不愿意得罪如日中天的当今霸主。
并且这次葵丘之会有一个吸引人的细节,那就是与会者无论爵位大小,都可以参加讨论新的盟约礼法,不再是齐桓公一家独大,或者是大诸侯的训斥会议,体现了这次会议的公平性,给了中小诸侯的话语权。
但是即便这样,前来参加会盟的诸侯仍旧不多,公元前651年三月,前来葵丘参加会盟的有齐桓公,鲁僖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比原先的八国联军少了两个。
并且宋桓公,陈宣公也没有来,这让齐桓公大为光火,因为宋国向来是齐国铁杆盟友,副盟主身份,这次如此重要的会盟,宋桓公是何意思?难道也要玩一把郑文公逃盟背约的戏码吗?。
就在齐桓公正要发火时候,宋国来使者了,说是宋桓公病危,估计也就是这几天的事情了,宋国只能派出使者,前来葵丘支持齐桓公。
齐桓公这才知道宋桓公为何没有前来,现在既然如此,那就开始制定盟约吧!
齐桓公于是和另外五国君开始制定盟约规则,五日后,突然有侍卫来报,宋国来人了,原来是宋桓公的太子滋甫代表宋国前来会盟。
齐桓公大喜,因为宋国是齐国铁杆盟友,可以说是副盟主,宋国缺席将会使这次会盟威望大大降低,原本以为宋桓公病重,宋国有可能只会派个普通使者就算不了。
如今宋国太子滋甫亲自前来会盟,齐桓公当然高兴,于是赶紧出去迎接。
两人见面之后,齐桓公这才发现太子滋甫身着素衣素冠,于是齐桓公赶紧过去施礼道。
世子,这是……。
太子滋甫道:“晚辈见过齐公,家父已经过世,我听闻齐国在葵丘会盟诸侯,宋国向来是齐国的坚定支持者,怎么能不赶来会盟”。
齐桓公感动的差点掉泪,齐桓公无不感激道。
“令尊过世,尔应该守孝为他发丧安葬,然后依照礼法继位宋国国君,您家中治丧乃是大事,葵丘之会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大于孝道啊!”
太子滋甫道:“君父时常训诫我和哥哥子鱼,为贤君者,当恪守忠孝仁义信”。
他临死前仍旧念念不忘齐公的葵丘之会,所以我不能违背父亲意愿,如今葵丘之会乃是齐公和周天子倡导的盟会。
世上大事当以公大于私,葵丘会盟是公事,自然大于父亲葬礼,我已经委托兄长子鱼代替我料理父亲后事,这才赶紧赶来和齐公会盟。
齐桓公听闻热泪盈眶,上去再次施礼感谢滋甫的到来捧场,当着列国诸侯的面说道。
你们知道吗?宋国太子滋甫,才是当今世上最为仁义之人,先不说这次他因公废私,放着父亲葬礼都没有去主持,反而为了尊王攘夷的大业,前来葵丘会盟。
就说三年前齐桓公曾经告诉过我,他的庶长子子鱼,当年诛杀南宫长万等逆贼,要不是子鱼,他也坐不上宋国国君。
公子子鱼可谓是立下不世之功,但是他的嫡长子就是太子滋甫,宋桓公总觉得对不起子鱼,于是三年前他身体抱恙。
于是将公子子鱼和公子滋甫叫到跟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公子子鱼聪明睿智,文武双全,公子滋甫敦厚老实,仁厚待人,自己不知道立谁为太子。
当时太子滋甫立即说道,父亲应当册立子鱼为太子储君,因为先祖说过,宋国立贤不立嫡,为了宋国的未来,应当册立哥哥子鱼为太子。
子鱼比我能力强,和我相比他更贤,父亲当立兄长为太子。
公子子鱼听闻也是很感动,他告诉父亲,弟弟滋甫说的没错,应当册立贤者为君,不过弟弟比我更贤,因为你见过世上有人肯把君位让出来,还有比这更贤的人吗?
公子子鱼坚决不接受太子位,于是宋桓公这才册立了嫡长子滋甫为宋国太子。
鉴于滋普乃大贤之人,此次会盟之后即可继位宋国国君,并且正式任命宋国为副盟主,协助齐桓公管理诸侯。
随后齐桓公和七国诸侯最终定下来葵丘之会的核心内容,并且齐桓公和六国代表签署协议,然后上报周天子批示。
葵丘之会的盟约内容为: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不再追究过往之过。
这五条乃是齐桓公与管仲二人历经反复思索、权衡利弊之后,精心拟定而成的盟会条款。
乍一看去,似乎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实际上每一条都暗藏玄机、意有所指。
尤其是那第一条、第四条以及第五条,更是犹如三把利剑,直直地指向此次未能前来参与盟会的晋国、秦国、鲁国、陈国等诸侯国。
显然,齐桓公已然下定决心,要借此次盟会之机,好好地“敲打”一番这些不听话的诸侯们了。
齐国作为当时的霸主之国,其威势早已名震天下。而此番盟会,本应是各诸侯国齐聚一堂,共商大事之时。然而,晋国、秦国等国竟敢无视盟主之令,公然缺席。
这种行为无疑是对齐桓公权威的一种挑衅,也是对整个中原秩序的一次冲击。
因此,齐桓公特意在盟会内容中加入了这几条针对性极强的条款,旨在向那些心怀不轨的诸侯们传递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任何敢于挑战齐国霸权、破坏中原稳定的国家,都将面临严厉的制裁和惩罚。
他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齐国的地位不容撼动,霸主的威严不可侵犯!
欢迎阅读下一章,大路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