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里这场宫变最后以拓跋俊失踪告终。然而,这场风暴所带来的影响却远未结束。
燕皇在经历了这场生死劫难后,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身体却已如风中残烛,不堪一击。
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已经无法轻易地起身,甚至连说话都变得异常艰难。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燕皇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浑噩了好几年,突然清醒过来,如果不能在此时做出妥善的安排,恐怕整个燕国都会陷入巨大的动荡之中。
于是,他强忍着身体的剧痛,唤来了太医,并同时命令第二贴身太监快马加鞭去请来四位肱股之臣。
“陛下,您真要这么做吗?微臣实在是担心….”太医院院正面露难色的说道。
燕皇本想摆摆手,表示自己的决心,但他发现自己连这个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完成。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清晰一些:“朕的时间不多了,若不趁此机会将后事安排妥当,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变故。你不必顾虑太多,动作要快!朕赦你无罪。”
“是,臣遵旨。”说着,院正从随身携带的药箱里拿出一卷布包,打开里面是数十枚长短粗细各异的银针。
院正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专注,他迅速拿起一根银针,精准地扎入燕皇头顶的穴位。随着银针的刺入,燕皇的脸色竟有了一丝红润,气息也平稳了些。
此时,四位肱骨大臣匆匆赶来。燕皇强撑着精神,缓缓说道:“朕将不久于人世,如今太子年幼,朕欲将这江山托付于你们四人,望你们尽心辅佐太子,保我燕朝太平。”
太子?
何时册封的太子?
太傅、新上任的户部尚书和左右丞相跪地道:“皇上洪福齐天,定能无恙。”
燕皇有了些力气,让太监宝福将4道圣旨分发下去,感慨道:“朕近年来荒唐至极,如今醒悟已然太迟。诸位爱卿,朕就将燕国托付于尔等了。尔等务必尽全力执行朕的遗诏。”
四位大臣纷纷跪地,齐声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燕皇又看向院正,虚弱地说:“朕以这短暂的生机,只为将此事安排妥当。你继续施针,能撑一刻是一刻。”院正不敢有丝毫懈怠,手中银针如飞,不断在燕皇身上施针。
太傅眼含热泪看了一眼燕皇,将手里的圣旨展开,看了内容不由得一愣。
其他三位来不及悲伤,见他打开了圣旨,也赶紧将手里的黄布展开,趁皇上还在,万一有何顾虑,还来得及提出来。
四道圣旨有两道他们已经猜到内容,另外两道却是意料之外。
昭其一:册封皇九子拓跋诺为太子,其生母丽妃于太子登基前赐死。
昭其二:皇太后年事已高,朕百年后不忍母后操劳,即日起护送太后嵩山休养,颐养天年。
昭其三:封拓跋峥为摄政王、左丞相黎炎、右丞相顾元亭、太傅胡敬宗、户部尚书白景之为四大顾命大臣,与摄政王共掌内阁,辅佐新皇。待新皇年满十四,还政于新皇独立处理朝政。
昭其四:由太傅胡敬宗草拟求和文书,尽快传送至青岚城交由大梁宸王。
“陛下!这第四道圣旨——”顾元亭的声音在紫宸殿内突兀响起,他捧着明黄绢帛的手微微发抖,“臣斗胆,青岚城邻城云中城尚有驻军五万精锐,若此时向大梁求和......”
话音未落,燕皇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暗红的血渍溅在龙纹锦被上。
院正慌忙又刺入三根银针,皇帝枯槁的面容泛起妖异的潮红,竟撑着床沿坐了起来:“朕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他浑浊的眼底迸出精光,“大梁宸王已经占领青岚城,云中当真守得住?”
老太傅内心五味杂陈,虽然早就料到有求和一日,但心里还是觉得悲凉,于是上前道:“老臣斗胆请问陛下,若梁国不愿就此和解,提出求和条件,臣等如何定夺?还有太后娘娘,应何时安排送出宫?”
燕皇闭上眼,思索片刻后无奈道:“可让出玉门、河阳两郡,割地求和已是朕的底线,若再有过分要求,也不必再求和了。至于太后,今日便送走吧。”
割地求和,不过是以此换来大燕十年太平,给大燕喘息之机。
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一名侍卫匆忙跑进来跪地禀报:“陛下,不好了!三皇子不知从何处出现,带着一群死士正往太初殿杀来!”
殿内众人皆大惊失色,四位顾命大臣迅速起身,护在燕皇身边。
燕皇怒目圆睁,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吼道:“逆子,朕如此安排皆是为了燕国,他竟还不知悔改!传朕旨意,速调禁军驰援,捉住拓跋俊就地诛杀,不必来报。”
在激烈的厮杀声中,燕皇的气息愈发微弱,院正的手也开始颤抖。
喊杀声持续了一个时辰,突然,殿外传来一声高呼:“拓跋俊已被擒!”
众人皆松了一口气。燕皇勉强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父皇,儿子来见您了。”缓缓闭上了双眼,
两刻钟后,启阳宫的太后还在等待下人来报拓跋俊消息,就听钟鼓楼方向传来钟鸣,
太后手中的佛珠应声而断,檀木珠子滚落满地。“出事了!方才是几声?”
贴身嬷嬷跪地,震惊道:“娘娘,整整二十七声,是国丧钟,陛下他…”
“胡说,皇帝弥留之际,怎的没有人来报哀家,这事不对劲,你速去查清楚。”
贴身嬷嬷刚走到殿门口,就被黑压压的羽翎卫拦住,太后见满宫殿冷冰冰的铠甲便知大势已去,涂着蔻丹的手握紧,暗骂皇帝临去前竟不信自己这个生母。
拓跋峥因暂无消息,四位顾命大臣只得先依照遗诏,拥立拓跋诺为太子,开始筹备新皇登基事宜,而求和文书也加急送往青岚城,
百里外的澹台舟,收到求和文书时,刚接到京城母妃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