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铸造银元
应天府,紫禁城文华殿。暖阁内,烛火摇曳,光影斑驳,将整个殿堂映照得有些朦胧。满朝文武分列两旁,一个个面色凝重,如临大敌,气氛压抑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在这一片凝重的氛围中,端坐在御座之上的太子朱标,面色沉稳,不怒自威。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了户部尚书吕昶身上,开口问道:“吾大明如今白银储量剧增,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应对?”
吕昶闻听此言,赶忙出列,拱手道:“太子殿下,白银过多,恐致物价波动,民生不稳呐。臣以为,当广开银矿销路,将多余白银运往番邦售卖,如此一来,既能缓解国内白银过剩之压力,又可赚取大量黄金,实乃一举两得之良策。”
吕昶话音未落,礼部侍郎便立刻站出来反驳道:“尚书此言差矣!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岂有向番邦倾销白银之理?此举定会折损我朝威严,令天下人耻笑。”
朱标微微颔首,目光缓缓地扫过朝堂上的众人,最后停留在了沉默不语的朱雄英身上。他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轻声问道:“英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呢?”
朱雄英闻言,向前迈出一步,他的身姿挺拔如松,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蕴含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依儿臣之见,我们可以效仿宋朝时的交子之法,在国内推行纸币。如此一来,白银便无需大量流通于市面,不仅可以稳定物价,还能巩固民生。”
朱雄英的话音刚落,朝堂上便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詹徽面露忧色,连忙说道:“太孙殿下,纸币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百姓对它的信任度尚不足够。若是贸然推行,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适得其反啊。”
一时间,朝堂之上众说纷纭,各种意见纷至沓来,让人难以抉择。朱标眉头微皱,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深知这个决定关系重大,必须慎之又慎。
过了好一会儿,朱标才缓缓抬起头来,沉声道:“诸位爱卿暂且退下吧,容孤再仔细思量一番。”
待群臣散去后,朱标独自一人在文华殿内踱步,心中反复权衡着众人的言论。他时而停下脚步,凝视着殿中的某一处,时而又继续缓缓前行,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就在这时,贴身太监梅季匆匆走了进来,他脚步轻盈,却又不失稳重,来到朱标身边后,躬身低声道:“太子殿下,宋先生求见。”
朱标眼睛突然闪过一道亮光,急忙说道:“快快有请!”没过多久,只见一位身穿素色长袍、面容清瘦的老者步伐矫健地走进了宫殿,此人正是朱标的恩师宋濂。
“恩师,您来得可真是时候啊,我正为这件事情烦恼得很呢。”朱标赶忙迎上前去,态度恭敬地说道。
宋濂微微一笑,回应道:“老臣听说殿下今日在朝堂上商议事情,所以特意赶来为殿下排忧解难。”
两人一同走进暖阁,相对而坐后,宋濂不紧不慢地开口道:“殿下,依老臣之见,铸造银元与推行纸币这两件事情都是可行的,但切不可急于求成,而且需要分开来处理。”
朱标面露疑惑之色,追问道:“恩师,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宋濂端起茶杯,轻抿一口,道:“我大明本土,百姓习惯使用铜钱、白银交易,贸然推行纸币,难以取信于民。不妨先铸造银元,统一货币形制,便于流通。而在海外,如欧洲、倭国之殖民地,可推行纸币。一来,番邦之人对我大明货币本就无固有认知,易于接受新事物。二来,可借此掌控当地经济命脉。”
朱标眼睛逐渐亮了起来,兴奋道:“恩师高见,令我茅塞顿开。只是,铸造银元与推行纸币之事,千头万绪,该从何处着手?”
宋濂放下茶杯,神色凝重道:“殿下,此事关乎国之兴衰,需谨慎筹备。首先,要组建专门的铸币机构,挑选精通铸币工艺之人。
其次,制定纸币发行规则,确保纸币有足够的白银储备支撑。再者,需派遣得力之人前往海外殖民地,宣传推广纸币,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朱标认真聆听,不时点头,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计划。
在宋濂的建议下,朱标很快着手组建铸币机构。他任命工部侍郎郑辰为铸币局督办,负责银元铸造的各项事宜。
郑辰领命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招募工匠,购置设备。一日,他带着铸币局的几位工匠首领来到文华殿,向朱标汇报工作进展。
“殿下,铸币所需的铜、锡等材料皆已备齐,工匠们也已熟悉银元铸造工艺,只等殿下下令,便可开炉铸造。”郑辰恭敬地说道。
朱标满意地点点头,问道:“此次铸造的银元,形制、重量可有标准?”
一位工匠首领上前答道:“回禀殿下,我们参考了以往历代钱币以及番邦银币,拟定了银元形制。正面铸有‘洪武通宝’四字,背面刻有龙纹图案,每枚银元重七钱二分,含银量九成。”
朱标仔细端详着工匠呈上的银元样品,微微皱眉道:“这‘洪武通宝’四字虽彰显我大明国号,然用于银元之上,似有不妥。本宫以为,可改为‘大明银元’,更显我朝风范。”
众人皆称妙。朱标又道:“银元铸造,关乎国计民生,质量务必上乘,不可有丝毫掺假。若有工匠胆敢偷工减料,定斩不饶!”
郑辰等人连忙跪地领命。朱标又叮嘱道:“银元铸造完成后,先在应天府及周边地区试点流通,观察百姓反应,若有问题,及时调整。”
随后,朱标小心翼翼地将这枚大明银元的样币捧在手中,仿佛它是一件稀世珍宝一般,然后快步走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地看着朱标手中的银元样币,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对于铸造钱币这件事情,朱元璋其实也是持赞同态度的。毕竟,如今市面上的白银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不将它们流通起来,那这些白银就如同废铁一般,毫无用处。
而且,朱标还向朱元璋详细解释道,一旦将市面上所有的铜钱都置换为银元之后,银元的铸造工作就会停止。这样一来,相当一部分白银将会被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此外,还有各类矿产资源也需要妥善管理和利用。
与此同时,朱标开始着手挑选前往海外殖民地推行纸币的合适人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的名字——钱豪。钱豪这个人,素有“商才”之名,其家族正是负责军装项目的那家。而且,他们家族在牵制沈万三一族方面,也算是立下了一些功劳。
钱豪自幼便跟随父亲经商,对海外贸易可谓是了如指掌。不仅如此,他为人精明能干,处事果断,同时又忠诚可靠,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朱标相信,由钱豪来负责海外殖民地的纸币推行工作,必定能够事半功倍。
在乾清宫,朱标召见了钱豪。
“钱豪,孤命你前往欧洲、倭国殖民地推行纸币,此事责任重大,你可有信心完成?”朱标目光炯炯地看着郑源。
钱豪跪地叩首道:“殿下信任,小人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只是推行纸币之事,困难重重,还望殿下明示方略。”
朱标微笑着扶起郑源,道:“你此去海外,首要之事,是与当地官府、商会建立良好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可先向他们展示纸币的便利性,以及我大明雄厚的白银储备,消除他们的疑虑。同时,设立钱庄,为百姓兑换纸币,提供金融服务。”
钱豪认真聆听,一一记下。朱标又道:“为助你顺利推行纸币,孤已经告诉了秦王,有什么事你与他商议,此次前去没个功名不行,就封你财政司副司长吧。”
郑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感激道:“殿下如此厚爱,微臣定不辱使命!”
在海外推行纸币的同时,大明本土的银元铸造也取得了显着成效。经过在应天府及周边地区的试点,银元因其形制统一、成色稳定,受到了百姓的广泛欢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起来。
随着银元的普及,市场交易更加规范,物价也趋于稳定。各地的商人纷纷称赞银元的好处,商业活动愈发繁荣。
一日,老朱和朱标来到应天府的集市,微服私访。他看到百姓们用银元交易,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心中甚是欣慰。
“客官,您这银元成色可真好,一看就是正宗的大明银元。”一位卖布的小贩笑着对朱标说道。
朱标微微一笑,问道:“这银元比起以前的铜钱、白银,用起来如何?”
小贩连忙道:“那可方便太多了!以前用铜钱,带得多了沉甸甸的,麻烦得很;用白银吧,还得找零,一不小心就被克扣。现在有了这银元,一个顶好几个铜钱用,找零也方便,大家都爱用。”
朱标听后,心中更加坚定了继续推进货币改革的决心。回到宫中,他立刻召集户部、工部等相关官员,商讨下一步计划。
“如今银元已在国内站稳脚跟,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钱庄,为百姓提供储蓄、借贷等服务。”朱标看着众人,目光坚定地说道。
户部尚书吕昶面露难色道:“殿下,设立钱庄需要大量资金,且风险不小,万一……”
朱标摆摆手,道:“此事孤已有考虑。可由朝廷出资,联合各地富商,共同组建钱庄。至于风险,我们可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确保钱庄运营安全。”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在朱标的推动下,大明的金融体系逐渐完善,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