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京的信心十足不同,即便拥有超过两倍的兵力优势,但王耀武依旧对战胜华中野战军显得心存疑惑。
王耀武在抗战期间就耳闻过独立师的彪炳战绩,但当时防区并不接壤的他并未过多关注这支部队的具体情况。
接掌华中以来,王耀武把情报工作摆在了首位,务实的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妄想过能把特务打进中野的核心部门去,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搜集中野部队番号、装备水平这些比较容易获得的情报上面。
不搜集不知道,一搜集吓一跳,这帮泥腿子竟然不止成系统的列装了各口径制式火炮,甚至还有了空军和舰队。
这种情况下,王耀武认为要想取胜就必须先取得江面控制权,于是他向南京提出,希望能派出军舰溯江而上,同时抽调华东部队水路并进,逼迫中野向东分出兵力,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决胜机会。
王耀武自认为自己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公心,可不料等来的却是国防部予以拒绝的答复。
国防部给出的官方理由是山东、苏中地区共军猖獗,现今国都不稳,华东国军必须要优先解决苏中共军,短时间内无兵可派。
王耀武冒着得罪南京的风险再次阐述了自己对局势的看法,他认为苏中共军根本不具备威胁南京的实力,不如暂时眼不见为净,就算把他们留在苏中闹腾又能怎样,了不起多扩大一部分解放区地盘,翻不了天的。
华中这边可不同,别看中野现在采取的是守势,可要是一旦自己在交战中折损过大的话,那这头老虎就随时都会猛虎下山,一口咬断粤汉铁路这条国军眼下唯一可以赖以东西联系的大动脉。
中野是绝对比苏中共军更值得全力对付的最优先对手,否则党国危矣!
王耀武言辞激烈的二次上书彻底惹怒了大师,娘希匹,老子给了你十八个整编师还不够吗,是不是要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你才行!
陈诚、顾祝同一帮亲信死劝活劝才终于让大师打消了撤职查办王耀武的冲动,只是再次严令他按期出兵,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迁延,否则定当军法从事。
为了鼓励士气,南京国防部还是抽调了一支舰队沿长江西进增援,同时也算是堵上了王耀武最后的借口。
抗战结束以后,国军海军迎来了一波爆发式的实力增长,光是接收的倭寇军舰就有一千二百多艘,此外还有部分美国、英国援助的舰艇,虽然中间许多都无法修复只能报废,但仍然达到了战斗舰艇二百七十五艘、总排水量十九万吨的总规模。
南京这次派给王耀武的是海防第三舰队,这支舰队原本在历史上的名称是江防舰队,但由于眼下长江航道已被中野截断,所以才被命名为海防第三舰队。
第三舰队的司令官是原永绥号舰长叶裕和,这次共出动了包括旗舰民权号在内的七艘军舰,其中五艘为原倭军内河炮艇,两艘为英国赠送的火炮巡逻艇,排水量在三百多到四百多吨不等。
第三舰队还没出发,赵骥这边就已经通过萨镇冰帮忙安插进国府海军司令部的暗线获得了消息:“都说南京那位其实只有连长的指挥水平,我之前还觉得未免有点夸张,觉得至少团长的水平还是应该有的,现在看来我还当真是高估了他”。
“这世上哪有不出动陆军夹岸掩护,就直愣愣派出军舰进入狭窄内河水道的道理?”
副司令员郭勋祺忍不住打趣道:“哈哈,我怎么听说就是你说的他只有连长的水平”。
“我没有,别胡说”,赵骥断然否认郭勋祺的“诽谤”,然后转入正题命令道,“通知东线沿岸各县守备部队,放敌人这支舰队进来,不要进行火力阻拦”。
由于有山东、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协同牵制,所以赵骥在东线只放了几支独立师留守,独立师没有配属身管火炮,如果强行组织火力拦截的话肯定会吃亏,与其如此,还不如放进纵深来以便达成全歼。
长沙这边,收到第三舰队来援消息的王耀武简直气不打一处来:“这哪里是打仗,这是在送死!”
王耀武本想给第三舰队去电叫他们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可一想到自己校长那张发怒时的脸,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视而不见,管他那么多的,反正给第三舰队的命令又不是我下的,如果能借这支舰队的覆灭给校长泼一瓢冷水提提醒,说不定对党国大局而言还是件益事。
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王耀武决心拿来祭天的叶裕和此时正志得意满的昂首立于民权号舰艏甲板上,自拐过九江进入蕲春水域的中野防区以来,第三舰队还未遭到过一枪一炮的岸上攻击。
了望兵报告说岸上有中野的侦察兵在跟随盯梢,对方大概率已经知晓了己方舰队来袭,但叶裕和并没有因此多添上几分警戒心,他反而还下令不要浪费炮弹进行无谓的火力驱逐,为了几个小兵,不值当。
第三舰队一路驶过鄂县,眼看着就要抵近武汉了,中野方面仍然没有采取丝毫反制动作,这更加印证了叶裕和的猜想——对方的水面战力应该跟自己差距巨大,所以才不敢出动军舰前来拦截。
由于抗战期间大师给独立师的战胜奖金实在太低,甚至低得可以说带有一种侮辱性的味道,所以赵骥在跟重庆报过几次捷报后就懒得再报那么详细了,后来为了不引起重庆的戒心,更是会有意把歼敌数量往低了报。
在这种情况下,国军海军根本不知道独立师的江防舰队曾经战胜过倭军这件事。
当第三舰队驶入团风县以西长江拐角时,舰桥上的了望兵忽然高声惊叫道:“敌舰!敌舰来袭!”
团风县长江拐角是萨本政精心挑选的战场,为的就是最大程度隐蔽本方舰队的位置,要让敌舰在发现自己的时候己方军舰已经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