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秒后,他脸色唰地变了。
“哎哟卧槽!”他没忍住,爆了句粗口,赶紧抓起笔在报告上狠狠画了个圈,“真他妈错了!就差了一点点,我们愣是没看出来!”
他猛地抬头,望向念念那个小小的隔间,表情跟见了鬼似的。
一个七八岁的小丫头片子,扫一遍文档,就把他们整个团队都没揪出来的bug给找着了?
顾青倒没什么意外表情。
念念记性好得出奇,而且她看这些,不是为了交差,是为了她那个“世界”,那股子近乎偏执的劲头,让她能抠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
“还有别的吗?”顾青又问。
念念又翻了几页,小声说:“第45页,那个评估模型好坏的标准,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再加一个维度?光看算得准不准,好像不太够,还得看它抗不抗干扰……”
李学明听得一愣一愣的。
抗干扰?鲁棒性?
这词儿从这么个小不点嘴里冒出来,太他妈魔幻了。
可他定下心一琢磨,念念提的这个点,确实是他们之前一直忽略的盲区!
“顾总,这……这孩子是神童吧!”李学明看向顾青,声音都有点发飘。
顾青扯了扯嘴角,没搭腔。
神童?也许。
但他更清楚,是什么在驱动这个小小的身体。
就在这时,顾青脑子里,那个冰冷的电子音响了。
【系统提示:检测到宿主有效提升‘核心管理层关系稳固度’(行为分析:引入潜力人才,增强团队向心力)。】
【当前‘核心管理层关系稳固度’评分:稳固。】
【系统提示:当前公司危机等级:中等偏高。】
【危机表现:核心技术瓶颈(AI多模态融合)、市场竞争加剧(移液枪市场)、潜在合作失败(先锋智能)。】
【请宿主尽快采取行动,降低危机等级,提升公司发展潜力。】
顾青心里骂了句娘。
引入潜力人才?增强团队向心力?
这破系统是把念念当成他稳定军心的工具了?
还中等偏高?
看来再不把这些破事儿摆平,他那每天哗哗进账的低保真要打折了。
他啪地合上手里那份报告,整个人气场都变了,重新锐利起来。
“老李,多模态融合的事,你先放放。”顾青发话,“让团队按念念刚才说的,先把那个低级错误改了,评估标准也加上。然后,把所有原始数据和模型代码,全部打包,发我邮箱。这块硬骨头,我亲自啃。”
李学明眼睛瞬间就亮了,腰杆都挺直不少,连声应道:“好!好!我马上去弄!”
“市场部那边,”顾青接着布置,“移液枪的卖法,让他们重新搞两套方案出来,一套死磕技术牛逼,一套主打便宜好用,明天早上我要看到。”
“明白!”李学明赶紧记下。
“至于那个先锋智能……”顾青嘴角勾起一抹冷峭,“想挖我们墙角?呵,让他们挖挖看。我倒要瞧瞧,他们牙口够不够硬。”
顾青的办公室,迅速切换成了腾龙技术部的“战时指挥中心”。
李学明几乎是把那堆山一样的数据和项目文档“供”进来的,脸色灰败,像是刚从矿难现场爬出来。
“顾总,全在这儿了。”他指着桌面上那些快把人淹没的文件和移动硬盘,声音都带着虚弱,“AI大工程二期,多模态融合这块儿,所有的原始数据,跑过的模型记录,失败的尝试……都在了。”
顾青点了下头,示意他可以撤了。
“行,放那儿吧。”他摆摆手,“你先回去,让团队原地待命,等我信儿。”
李学明感觉自己后背的冷汗都出来了,逃也似的退了出去。
办公室门一关,顾青才走到电脑前坐下。
他先是把核心代码框架扫了一遍,又调出几个典型的失败模型报告。
眉心不自觉地蹙了起来。
这摊子事,比他想的还麻烦。
图像、文本、生理信号……这些玩意儿压根就不是一个妈生的。特征维度、噪声分布、内在逻辑,天差地别。
硬要把它们揉一块儿,可不就跟和稀泥似的,要么丢了西瓜,要么被芝麻带沟里去。
李学明他们试的那几套主流融合方法,基本都在这儿栽了跟头。
他手指在键盘上无意识地敲打着,脑子飞速转动,试图找到那个死结。
旁边的隔间里,念念正对着几篇顾青挑出来的顶级期刊论文,看得入神。
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和天书般的数学公式,她肯定啃不动,但顾青让她看的是里面的图表、核心思路和实验是怎么设计的。
顾青站起来,溜达到隔间门口,斜靠在门框上。
“念念,那几篇讲‘注意力机制’的论文,看明白点了没?”
念念抬起小脸,上面还挂着琢磨事儿的认真劲儿:“顾叔叔,那个‘注意力’,是不是就跟咱们看东西似的?眼睛看到好多东西,但脑子会特别使劲儿去看我们想找的那个?”
“嗯,差不多这意思。”顾青应了一声,“信息太多的时候,让模型自己学,哪些信息更要紧,就多‘瞅’几眼,分量给足点。”
“那……”念念歪着小脑袋,小手指头隔空点了点顾青电脑屏幕上那些乱麻般的数据流示意图,“它们干嘛非得弄成一样的东西,再加一起呢?”
她努力想着词儿,小眉头都快拧成个疙瘩:“它们本来就不一样嘛。就、就像画画,红颜色跟蓝颜色倒一块儿,就变紫色了。可是,我们心里知道,那紫色里头,有红的,也有蓝的。能不能……不非把它们变成紫色?就让红的还是红的,蓝的还是蓝的,用得着的时候,再看看哪个颜色更顶用?”
顾青整个人顿住了。
不把它们硬变成紫色……
让红是红,蓝是蓝……
用得着的时候,再看哪个更顶用……
脑子里某个堵塞的地方,哗啦一下,通了!
对啊!
他妈的!
现在这些方法,都急着在最开始就把不同模态的数据往一个框子里硬塞,非要弄成一个所谓的“统一特征空间”。这不就是非把红和蓝搅和成紫色吗?这过程中,各自的“味儿”肯定就淡了,信息也丢了!
换个玩法呢?
不着急融合!
让每个模态的数据,先在自己的跑道上跑个够,把各自的特征挖深挖透,保持原汁原味!
等到了要做判断、做预测的关键节点,再弄个更聪明的“总调度”——比如升级版的注意力机制,或者更骚包的门控网络——让它根据任务和情况,自己判断:现在这一下,是图像信息(红)给力,还是文本信息(蓝)更关键?又或者,生理信号(绿)藏着别人都没有的线索?
不是傻乎乎地加一起,是动态地、有重点地一起干活!